第八届“书香三八”读书征文活动作品展(九)

发布人: 发布科室: 发布时间:2020-05-14

听书,让诗意融进人间烟火 

于雅怡青龙县委组织部


   孩子的爸爸一直坚持在喜马拉雅听书,他比较偏爱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每当周末打扫卫生时,他都会一边拖地一边戴上耳机听书,从大秦帝国到明朝那些事儿,从曹操到朱元璋,从王阳明、曾国藩到沈万三、胡雪岩……日积月累,他已经听完几十部长篇小说了。

   而我,跟他不同,我喜欢收听收看一些文艺类节目,虽然不懂平仄,却愿意沉浸在深邃唯美的诗词意境里,希望在耳濡目染中让凡俗的生活能够贴近一点风雅,让烟火气中充盈一些诗意,不负光阴,不负韶华。

   从前,我不习惯戴耳机听书,习惯听开放的声音。做家务时,我经常去《学习强国》里寻找喜爱的节目来陪伴我,《学习强国》的视听学习里有很多专栏,我最喜欢《看文艺》,《看文艺》里我最喜欢《文化大观》,它涵盖广泛,内容丰富。

   《文化大观》里面的有一组专题片叫《诗书画》,我对它一见钟情。去年秋天一段时间里,只要早饭是饺子,我就会一边包饺子一边观看专题片,不过常常是偶尔观看画面,侧重听解说。于是,很多个静静的晨起,随着主持人悦耳的声音和优美的古典音乐,我在小小厨房那方寸之地做到了“神游天地远”,遇见了“开卷纸砚香”。《诗书画》一共104期,分为十多个不同的主题系列,每一期节目都在9分钟左右,皆为诗书画的完美结合。日日跟进,我在《诗书画》中畅游了咸阳、姑苏、扬州和凉州等文化名城,结识了诗书画史上的通才大家郑板桥、宋徽宗赵佶,熟知了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领略了众多文人雅趣和山水之乐……就这样,我一边擀皮包饺子,一边听书,断断续续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把所有节目全部听完,以至于家人也记住了“大美诗书画,笔墨中国风”这句独家开篇语,而我们的早餐饺子仿佛也被诗意浸透,别有一番风味。

   这次超长假期,因为孩子在家学习,我不得不戴上耳机听书,不过,我突然发现,这样听书有两个好处,一是注意力特别集中,十分专注,不容易走神,二是可以游走着听,不必固定位置。戴上耳机听书,播音员深沉浑厚的声音就会直接响彻在双耳,字字清晰,句句明了,随着主持人的知性解说,大量的知识信息会像涓涓溪流一样绵绵不断淌入心底,润泽我匮乏的心田。

   有几天,我天天与《诗行天下》同行,那是南京学习平台的节目,介绍了9位诗人在南京生活时的点点滴滴,他们在南京时完成许多伟大的创作,留下了不朽诗篇。居家洗衣服时,我的耳朵里听不见流水的声音,只有苏轼跌宕起伏的生平事迹,他不论身处什么样的处境都能保持出世的旷达和入世的初心,真令人叹服;缝制被褥时,我手里的一针一线起起落落,我的心却随着李清照的悲喜人生起起落落,那样一位“俯视巾帼,力压须眉”的女子啊,用尽了一生,写尽凄婉,写尽豪情,不愧是千古第一才女;而千古词帝李煜、词中之龙辛弃疾、诗豪刘禹锡、“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诗仙李白,还有既是宰相又是诗人的王安石、“小李杜”中的杜牧,这些大家文豪的传奇人生故事,则会在我擦家具时、择菜时、整理抽屉时演绎在耳边,有了他们的相伴,繁琐的家务事变得不再枯燥无味,不再虚度抛掷,这样的一举两得真是不错。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何其幸运,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辉煌诗篇,它们既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其语言之美、音韵之妙、意境之悠,在美不胜收的同时,又常常令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由得沉醉其中。中华诗词“润物细无声”由来已久,千百年来浸染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心灵,如今依旧有很多人追随前人的脚步,喜爱诗词,热衷填词造句。可我天资愚笨,人又懒惰,对于学写诗词,常常始于立志,终于半途而废,认清自己以后,我便决定专心致志做一个诗词歌赋的爱好者了,多听多读优秀的诗歌,让诗意时常点缀平凡寡淡的生活,让一颗心能够稍微灵秀一点,多一份坚持,多一份豁达,多一份恬淡,多一份美好,不负此生,生在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