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 发布科室: 发布时间:2020-05-14
疫情中的“义情”---班妈的别样生活
赵永丽(山海关第三中学)
赵永丽,女,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三中学初一三班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历届学生们都喜欢叫她“班妈”,我校优秀教师的代表。在二十三年的从教生涯中,她将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刻苦上进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奋斗之路,赢得了领导的赏识、同事的信任、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01 “家不像家”的一天
“铃…铃…铃…”清脆的铃声突然响起。这不是上课的铃声,因为疫情的原因,校园里已经很久没有响起铃声了,这是赵永丽老师手机里的闹铃声,此时是清晨五点整。洗漱、准备早饭、检查教材、打开电脑……六点半到了,赵老师早已等候在几个不同的微信群里,静静地等待着孩子们上传昨天的作业,这是早已定下的规矩,平凡而忙碌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2020年的2月份,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喜庆的气氛里时,新冠病毒疫情的突然到来扰乱了一切原有的节奏,防疫取代了拜年、隔离取代了重逢、延期开学取代了寒假结束……家长们着急,因为他们心里装着自家的孩子。可是有一个人更着急,因为她的心里装着全班51个孩子,她就是初一三班班主任赵永丽老师。
当得知延期开学的消息后,学生们的第一反应是复杂多样的;家长们的第一反应是迷茫的,心里瞬间蹦出N个问号:孩子的学习怎么办?作业怎么安排?成绩会不会下降?孩子正值青春期,平时见面都烦,这次却要朝夕相处,如何做到不“鸡飞狗跳”?家长要怎样做好陪伴?……懵、懵、还是懵!但是,赵老师此刻却异常的清醒,她只关心一个问题:如何保证在配合防疫的同时,做好学生们的“停课不停学和感染不发生成绩不下降”的工作?她迅速在大脑中进行着策划、设计、落实、执行路线图,最终她做出了一个坚定的决定:我在哪,教室就在哪,组建一个义务课堂!于是,从那天开始,一个温馨的家又多了一个角色---临时教室,电脑或手机就是她的讲台,厨房、客厅、卧室都是她的办公室。她迅速联系各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建起几个微信群,分层提出学习要求,安排学习任务和作业,制定统一的学习纪律和作息时间。赵老师还对自己的工作安排做了说明,包括对自己的要求,公布到群里请家长和学生们监督,比如会认真批阅每一个孩子的作业,并通过语音或腾讯会议视频一对一地进行讲评。
从2月15日开始,赵老师的每天就开启了这样的模式:早晨五点钟起床、六点半收作业与一对一讲评、再布置线上预习作业,线下复习作业、批改回馈与一对一讲评、对集体鼓励打气、晚上七点半组织语数外老师们用腾讯会议给孩子们上课(每科30分钟,含小测验)、课后一对一讲评小测、准备第二天的课程计划。
02 用匠心做匠事
“我知道妈妈辛苦,却不知道她这么辛苦!”上大学的儿子动情地说。同样受疫情影响,儿子无法返校,也正因为这样,他才有了机会完整地看到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妈妈,您为什么这么早收作业?又不是正式上班,也不用考勤打卡,您完全可以多睡会的。”儿子心疼地说。
“不行啊,家是让人放松的地方,你看,咱们成年人都想睡会懒觉,孩子们在家就更容易松懈了。他们的时间很宝贵,浪费不得,这段特殊时期如果抓得不紧,孩子们的成绩很容易滑下去,那怎么行?不能让他们养成睡懒觉的坏习惯。”
“那您也没有必要五点钟起床呀,孩子们又看不到您,您不必像正式上班一样做准备嘛。”
“孩子,做事之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很重要,你的精气神会注入到你的工作中,别人是能感受得到的。我要求孩子们有个好状态,那我自己首先要做到才行,这样孩子们才会从我这里得到力量。早饭用的东西我准备好了,一会我没时间的话,你做好带妹妹吃,别等我。”
家长会是家校结合,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平台,疫情期间是否要开家长会?怎么开?如何保证效果?都是赵老师要考虑的事情。经过精心筹划,尽管是视频会议的形式,初一三班的家长会不仅如期举行了,效果还特别的好。赵老师特意邀请了参加到抗疫一线的医生家长、社区干部家长到会分享抗疫感受,宣传抗疫知识。在会上,赵老师不仅呼吁大家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为抗击疫情守好自己的责任,贡献自己的力量,还鼓励家长们要为孩子们做好榜样和引领,配合学校和老师们完成好居家期间的学习任务。同时,赵老师还请家长们放心地去工作,老师们会带着孩子努力学习,不让家长们有后顾之忧。
“妈妈,您为什么要坚持一对一讲评?很累的。”儿子掩饰不住他的心疼。
“每一个学生都是渴望被关注的,尤其是疫情期间大家分散在家学习,孩子们的精力不容易集中,我一对一讲评能最大限度的把每一个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最大的好处是能精准的针对每一个孩子的问题进行纠正,另外还要让他们感受到赵老师一直在陪伴着他们,我得让他们永远感受到在教室里学习的那种感觉,这样才能抵消掉疫情的影响,不至于返校后出现不适应。”
这就是赵永丽老师,她宁可累着自己,也要把最好的学习效果留给孩子。华夏自古多匠人,情怀悠悠默无闻!赵老师以一颗朴实的匠心,默默地做着自己认为最值得的事。
03 爱操心的“班妈”
从教23年来,赵老师工作上的认真和努力是大家公认的;教学上的水平和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培养中考状元方面的经验是大家所敬佩的。但是,有一件事确是鲜为人知的,那就是她喜欢叫孩子们“大闺女”、“大儿子”、“臭小子”,而历届的学生们也都喜欢叫她“班妈”或“赵妈”,就连家长们也都喜欢这样开玩笑: “您才是孩子的亲妈呀,我们做的太不够了”。孩子们害怕班妈的严,却又深爱着她的慈!
她深知,作为班主任,这种网课教学的模式,远比在学校教室里上课要累的多,压力要大得多。为什么呢?因为家庭氛围远比课堂氛围复杂得多,孩子们在学校里的状态班主任是可以掌控和干预的,不会受到家庭的影响。但居家上课就不一样了,家庭成员都在一起,日常的干扰和矛盾随时都会影响着孩子的情绪,更何况孩子们正处在青春期阶段,疫情影响又会造成新的焦虑积累,稍微处理不当,就会爆发家庭冲突,亲子关系不和谐是危害孩子学习的主要敌人。怎么办?爱操心的“班妈”可不会不管。
赵老师在关心孩子们学习的同时,还会特别关注孩子们情绪上的异常。她有一个本事,能从孩子上交的作业质量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中发现蛛丝马迹,而孩子们也都愿意把委屈向赵老师倾诉,参爸爸妈妈一本。每当这个时候,赵老师都会找机会与家长私下交流一番,梳梳堵、灭灭火。
面对这样一个爱操心的“班妈”,家人既心疼又无可奈何,只能选择全力支持。有时遇到难度大的问题,赵老师还会拉上身为资深心理咨询师的丈夫一起研究解决方案,丈夫笑称自己是“班主任助理”。
04 我愿为孩子们的成长托底
3月的一个星期六,赵老师和她儿子之间进行了这样一场对话:
“妈妈,咱俩都休息一会,我扮演记者,采访一下你可以吗?”
“可以呀,问吧?”
“很简单的问题,您也知道,学生们不都是喜欢学习的,您留的作业,有的孩子也会抄,老师讲课时,有的孩子并没有在线听,而是挂着机假装在听,遇到这种情况,您不生气吗?”
“生气,我会为孩子们不知道珍惜时间而生气”。
“那您为什么还会一如既往地对他们保持着耐心?值得吗?”
面对这个问题,赵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儿子,想过没有,疫情来临时,当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医生和护士却选择逆行奔赴了最前线,为什么?难道他们不怕吗?”
儿子:“因为他们是医生,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
妈妈:“因为他们是为生命托底的人。”
“为生命托底?是的妈妈,您说得对。”
“儿子,你将来的工作会和飞机打交道,你想过没有?如果我坐在飞机上,你觉得我的安全感会来自于哪里?你是否也愿意做一个为千万条生命托底的那个人呢?”
“妈妈,我愿意。”
“我的学生们,他们就像一只只小鸟,终会有一天要飞上蓝天,可他们现在的力量还不够,还需要成长,妈妈我没什么大本事,只愿意做一个为他们的成长托底的人。”
“为成长托底?妈妈,我懂了!”
这就是赵永丽,一个普通的初中班主任,她的愿望很简单,就是不能让她的每一个学生在初中阶段留下遗憾,她愿意做那个为他们的成长托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