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书香三八”读书征文活动作品展(四)

发布人: 发布科室: 发布时间:2020-05-14

爱上阅读  遇见幸福

孟亚静(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英国作家毛姆说:“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宅在家里,打开一本书,或是去网上浏览一下要闻、美文,以此来安顿一下惊惶不安的心灵。在阅读中任思绪飞扬,遇见幸福。

爱上阅读,走出痛苦

    想起母亲去世时,我刚大学毕业。弟弟妹妹尚小,最小的才七岁;寡居的祖母年逾花甲;中年的父亲既当爹又当妈,几乎被生活的重负压垮。那个苦难的夏天,我常常是深夜梦里惊坐起,任窗外凄风苦雨肆虐。

    “去阅读吧!”一个声音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在心里一遍遍地默诵,饮苏轼这壶酒,慰藉自己孤苦的心。

    “苦难是成功途中的考验。懦弱的人必然在苦难之下被淘汰,只有坚强的人才会走完自己想走的路程。”当我的梦想因痛苦而搁浅时,是罗曼·罗兰的这句话震动了我。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手捧泰戈尔的《飞鸟集》,我从暗夜走向晨曦,从痛苦的泥淖中跋涉出来,与父亲一起,拉起生命的纤绳,奔向幸福的未来。

爱上阅读,宁静其心

    那年大学同学聚会,我感喟时光对一个人容颜和气质的改变,艳羡同窗好友的风光——或政界翘楚,或财富精英,或背包行天下的自由达人。而自己依然是唱着那首《我想去桂林》的平凡女子。不知不觉中失落感来袭,心开始躁动不安。

    “去阅读吧!”那个声音又传来。

    打开马德的公众号,果真觅得一丝清凉。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这像极了给我开的药方,对症。“财富应该是藏在我们的脑袋和我们的心情里。”我把丢在路上的莎翁箴言又重拾了回来。每个人的生命样子不同,而树样人生,草样年华都是美丽的。作为拥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人生之乐的教师,不应是最快乐最富有的人吗?

    罗曼·罗兰说,没有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董卿曾含着泪说:“人到了一定年龄,一定要懂得把心情和脾气调成静音,然后不动声色地打理自己,过好余生的每一天。”我想,这打理一定包含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俗世的纷扰中解脱出来,把自己打理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爱上阅读,鞭策自我

    子夜阒静,听见身体里两个“我”的对话。一个说:“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一个说:“船到码头车到站,还拼个啥?”

    “去阅读吧!”那个声音提醒我。

    走进王岳川的《世纪老人的十个瞬间》,默默地读着这样的文字:大未名湖后湖有一盏灯总是亮得最早。1998年,我将出国任客座教授两年,临行前特向季羡林先生辞行。欢言间我对季老说:'您老每天闻鸡起舞'。先生正色道:'不,是鸡闻我起舞。'确乎如此,先生为了写《糖史》,曾经从1993年至1994年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上下午来回四趟五六里路去北大图书馆,风雨无阻,寒暑不辍……当九十高龄的先生每天来回于图书馆并沉浸在《糖史》的广阔世界中,我和不少学子在黄昏的北大博雅塔下,行注目礼送先生跨着厚厚的书包默默独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敬仰,震撼,汗颜。卞毓方老师是季老的学生,真的是精神的传承。有幸在朋友圈看到一幅他在飞机上的照片,手里一本打开的书……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这绝不是青年人的专利。所有热爱生命,追梦在路上的人,不论年长年少,都须只争朝夕!“北大亮的最早的灯光”将会永远照耀我们前行。

爱上阅读,温暖情怀

    疫情把我们囚在家里,却割不断我们的情怀。身在北国小镇的我,每天都想象着武汉的模样。

    “阅读去吧!”我又听到了那个声音。

    翻开《阅读行走,人在旅途》,黄才连告诉我们:“阅读,是另一种行走,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抵达……”

    阅读,让我知道,“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每天去“学习强国”,阅读“疫情数据通报”,浏览国际国内的疫情新闻,翻看各种与疫情相关的视频画面。手机里《武汉伢》的旋律萦绕耳畔,“只准自己骂,只许别人夸,我爱的武汉啊!”这歌词让你心颤;云南的山里娃冒着风雪步行到高山上听网课的画面在眼前来回地晃,为孩子点赞,也心疼;“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捐赠物质包装袋上的诗句暖心到泪涌;援鄂逆行的英雄们凯旋,那欢腾的送别场景,让我激情高歌:“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爱上阅读,品味幸福

    阅读,让我遇见杨绛——活出境界的先生。她说:“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罢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

    听先生的话,我让书成为如影随形的朋友,让书房安居屋子三分之一的位置,让阅读成为优雅的生活方式。

    先生说:“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瓷瓷实实的包心好白菜。”我笑答:会的。做一个善读乐写的好老师。因为我知道,欲有善读乐写的学生,须有善读乐写的先生;做一个陪伴孩子阅读的好妈妈。因为我懂得,“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孩子未来的精神容颜都打着小时候阅读的底色;做一个既有烟火味又有书卷气的女人,让家弥散幸福的味道。王薇华在《书架,家庭教养的基地》里说,幸福家庭有三种味道。一是饭香,二是卧房衣柜的檀香,三是书香。前两个关乎的是家的温饱、冷暖问题,后一个关乎家的文化传承、良好家风形成问题。“多读书、读好书的家庭文化是父母对孩子的最好教养。”

    如今,我的书橱里,摆放着一个金色的方形牌匾,上边刻着这样的文字:

    书为益友晨昏相伴,善作底色携手前行。潜移默化读好卷,言传身教育佳儿。父子同研法学、环科,婆媳共赏木心、亦舒。岁月多一份恬淡,生活填几许清雅。书香笑语盈陋室,清茶小诗写团圆。

这是学校写给我的“书香家庭”的颁奖词,是我今天六口之家的幸福生活写照。

    “读书是读书者的墓志铭”,很喜欢这句话。也知道要用一生的时光去实践、诠释这句话,才能将它的内涵填满。

    百年之后,有人提起我,如果说“她是一个爱上阅读的女性”,那我是幸福的。如果有人祭奠我,在我的墓前,读我的这篇文章《爱上阅读 遇见幸福》,那我是幸福的;如果我的子孙后代在他们的书房里,收藏着我留下的遗产——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和刊有我的诗文的书报,并与他们的孩子一起静静地阅读,那我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