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人才选树宣传及作用发挥情况调研

发布人: 发布科室: 发布时间:2024-05-08

秦皇岛市总工会宣教文体部 朱婉莹 任卓 曹明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总工会领导下,秦皇岛市总工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培养造就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聚焦制造业强市,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完善工匠人才选树宣传政策,深入组织开展工匠精神宣讲活动,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在全市营造崇尚工匠精神,争当能工巧匠的浓厚氛围。

为推动更多工匠人才涌现,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秦皇岛市总工会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走访、座谈了解、听取意见建议等方式,对工匠人才选树宣传及作用发挥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全面了解工匠人才发展现状,深入总结典型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工匠人才选树宣传效果、放大辐射效应,更好地发挥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现状和示范作用发挥情况

(一)在“广”字上下功夫,不拘一格选拔工匠人才。“广”开门路推荐人才。自2017年以来,秦皇岛市总工会连续7年组织开展“港城工匠”年度任务选树宣传活动。2017至2019年以发布宣传为主,突出展示工匠人才的事迹和风采;2020年以来每年命名选树10名年度人物,印发通报、颁发奖状。截至目前,全市已命名“港城工匠”年度人物40个,其中王霄等3名职工被河北省总工会命名为“河北大工匠”,赵东旭等7名职工被命名为“河北工匠”。从选拔对象看,不受年龄、性别、学历、职级、职称、技能等级、工作年限、荣誉基础等条件限制,广开门路选拔“港城工匠”。从行业职业看,这些工匠人才来自先进制造、信息科技、能源电力、教育民生等行业领域,既有驻秦央企、地方国企,也有职业高校、科技型非公企业,突出了面向基层一线、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行业产业。从推荐渠道看,除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优势推荐之外,大力支持社会团体、行业协会推荐各自领域中的优秀人才,鼓励广大职工群众推荐身边优秀的工匠人才,并且可以自荐,每年的申报和命名比例都在2:1以上。




工匠人才年龄分布

年龄

比例

18~25

4.56%

26~30

11.03%

31~40

40.68%

41~50

34.22%

51~60

9.51%

 

工匠人才行业分布

行业

比例

农林牧渔业

8.37%

采矿业

1.14%

制造业

34.22%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8.7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8%

住宿和餐饮业

0.38%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14%

金融业

1.52%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28%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9%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

4.56%

教育

8.75%

其他

23.19%



在“强”字上下功夫,促进企业创新创效。一是“强”力助推重点产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匠培养选树始终聚焦重点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关注基层一线,关注操作岗位职工,关注产业工人聚集的重点领域和行业,来自生产一线的工匠占85%以上;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总数的44.87%。有高级技能等级证书的占总数的61.6%。部分工匠既是高级技师或技师,又拥有技术职称,属于“双师型”职工。二是“强”调作用发挥,为企业发展服务。“港城工匠”立足岗位,用个人专长为企业提质增效作贡献。他们拥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能够聚焦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等活动,不断为企业创造效益,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在人才传承培育方面,通过师徒帮教、业务交流、技术培训等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工匠人才培育环境。


工匠人才学历情况

学历

比例

初中及以下

6.08%

高中/中专

15.59%

大学专科

28.9%

大学本科

44.87%

研究生及以上

4.56%


(三)在“聚”字上下功夫,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是“聚”拢人才厚植工匠队伍。创建市级工匠学院、组织工匠交流活动等,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各级工会、行业协会提供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展示技能、研修深造的机会。引导各县区、产业和直属基层工会结合本区域、本行业发展实际,开展本地区(系统)工匠培养选树活动,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县区工会工作年度评价的重要内容。二是“聚”焦弘扬工匠精神。借助微信、微博等信息化手段,通过技能分享会、技艺研习班、演讲报告会等形式,将工匠个人技能、技艺以及心路历程、成长故事、感人事迹等与广大职工分享,激励广大职工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组织职工“大学习”课堂735场次,市级以上工匠人才直接参与宣讲34场次,营造了鼓励创造、尊重劳模工匠的浓厚氛围。



工匠人才参与弘扬工匠精神有关工作情况

参与了哪些工作

比例

建立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50.95%

选树企业工匠人才

50.95%

宣传宣讲工匠精神

76.43%

开展职工技术技能培训创新项目

56.27%

其他

4.56%


      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一)工匠培养选树的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尽管已经建立了市、区两级上下联动的工匠培养选树机制,但还有个别县区工会没有开展工匠选树工作,还需对其加大指导和推动。另外,针对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尤其是新行业、新工种的工匠人才培育培养还需加强,覆盖面还需进一步扩大。
    (三)工匠人才的作用发挥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单位工匠队伍的示范引领和传承接力作用发挥存在一定瓶颈和短板,行业企业对工匠作用发挥的系统性、前瞻性研究存在不足。有些工匠因工作繁忙等原因忽视了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文化水平、专业技能需要进一步提升,需要从更多的交流服务中拓宽视野。
    (四)工匠人才的正向激励举措需要进一步完善。工匠人才的收入水平和在职业发展路径规划、子女就医就学等方面待遇仍有提升空间。随着企业和社会对工匠人才的认同不断增强,在尊重工匠的同时,还需要在广大职工中进一步营造争当工匠的浓厚氛围。
     三、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工匠培养选树机制,努力形成工匠培养选树新格局。一是在“港城工匠”培养选树的基础上,创新开展由市政府主办的“港城大工匠”寻访宣传活动,形成递进式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持续构建相关部门协同,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匠人才培养选树格局。二是推动各县区、各产业、各直属基层工会普遍开展工匠培养选树活动,建立县区(产业)工会等多级多层推荐机制,形成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匠培养选树体系。三是进一步完善工匠选树标准,梳理工匠选树的分类界定、专业评审等各个环节,向新产业、新技术、新领域的行业扩展,使选树工作更合理、更规范、更科学。
    (二)搭建工匠引领创新平台,发挥工匠人才传承辐射作用。一是继续大力推进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落实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资助激励政策,深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结对联盟活动,充分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行业引领作用。二是推动企业为工匠人才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完善工匠师带徒机制,引导帮助工匠人才积极参与职工技术创新,推进岗位创新成果转化,在个人技能创造和作用发挥中起到领衔作用。三是倡议工匠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职工志愿服务活动,加大工匠人才进园区、进楼宇、进企业、进车间活动力度,在优化营商环境、助力非公企业发展中发挥工匠引领带动作用。
    (三)发挥阵地载体优势,着力营造有利于工匠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一是利用社会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充分运用秦皇岛电视台职工频道和市总工会融媒体平台,探索创新弘扬工匠精神的新视角、新载体、新形式。邀请工匠人才作为职工宣讲团成员,讲述工匠故事、传播工匠精神,扩大工匠的社会影响力和崇尚度。二是以“港城大工匠”“港城工匠”培养选树为抓手,增强品牌效应,全方位展示工匠形象,持续提高工匠品牌职工知晓度和社会影响力。三是不断提高工匠人才的薪酬待遇,将“港城大工匠”年度人物纳入燕赵英才卡B卡申领范围,享受相关人才待遇,为其提供一次性扶持发展资金,各类评选活动更多向工匠人才倾斜,增强工匠人才的获得感和荣誉感,培养造就更多符合秦皇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