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 发布科室: 发布时间:2020-03-04
吕志坤,男,42岁,大专学历,中铁山桥公司机加班班长,高级技师。
在现代化的车间里,大型天车在高空中忙碌的行走着,焊接机器人手臂在有序的挥舞,打磨设备与钢结构碰撞出的火花,夹杂着机器的轰鸣声,构成了孟加拉帕德玛大桥生产制造的奏鸣曲。孟加拉帕德玛大桥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支点工程,被誉为孟加拉的“梦想之桥”,这个正在研究“梦想之桥”图纸的中年人就是中铁山桥高级技师吕志坤。只见他眉头紧锁,专注的用笔尖画出各种角度的直线,直线又交汇出不同图形。
这是他工作20年来面对的最大一次难题。“梦想之桥”之所以梦想,是其主体结构钢板厚度在50~115mm之间,这样厚的钢材制造,在国内都是罕见的。按照以前所有的经验,这样超厚板的焊接精度难以保证。为了完成高质量的焊接,工程师们殚精竭虑的思索,必须把部分杆件的焊接坡口从常用的“V形坡口”创新为“J形坡口”。为此,吕志坤负责的机加工班组,必须设计出适应这种坡口的刀盘。一个经验丰富的工人一旦与机械专业知识结合,定能喷发出巨大的创新能力。他查阅了大量机械书籍,借鉴其他行业精加工的刀具,与技术人员讨论,经过反复实践和修改,最终设计出了“J形的成型刀盘”。 这种刀盘为螺旋流线型的,含有60个刀片,一次即可满足两个角度的加工,加工效率提高近三倍。这一创新成果,不仅提高了加工精度,缩短工期,就这一项发明使得制造成本降低了约50万元。“J形的成型刀盘”的出现,解决了国内在桥梁超厚板焊接加工精度的难题,这一成果荣获2016-2017年度中国中铁职工创新创效优秀成果奖。“我发明的这些工具,都是实用型的,这是工人发明创造的特点吧!”在得知自己获奖后,吕志坤谦虚的说道。
在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港珠澳跨海大桥钢锚箱加工过程中,由于杆件整体焊接,形状比较特殊,根据技术要求,3-5米长的杆件上下面的平行度要在0.05毫米以内。对于如此大型杆件,这样的加工精度要求可谓是极其严苛。吕志坤凭借着一股子倔劲,经过三天的加班加点,仔细分析研究,带领组员设计出了一整套钢锚箱加工制造胎型、夹具,改进加工工艺及装夹方法,确保了机加工的高精度。一滴水珠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枯。他凭借高超的机加工技术成为中铁山桥山海关桥梁公司创新工作室的一员。别看工作室只有不到20平米,这里集全了中国桥梁制造的工匠精英,从机加工、组装、焊接、修整……各个重要工序的工匠都在此。工匠工作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硬件齐全,软件完备,电脑、打印机、投影仪一一俱全,各种专业书籍构成了一个小型图书馆。两年来,工匠工作室共完成各类技术创新课题27项,创造经济效益800余万元,通过设备改造、技术创新、工艺优化等途径实现提质增效,吕志坤成为工匠工作室的佼佼者。
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进步,哪怕只是一小步的前进。吕志坤专注于机械加工23年,创新成果多达几十项。除了J型坡口成型刀为代表,还有U肋嵌补段坡口加工专业翻转胎设计制造,锯床定尺限位装置设计制造,数控坡口铣床刀盘改进、镗床主轴加强套筒设计制造等。他以其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技能,被全国铁路总工会评为2018年“火车头奖章”,荣获河北省“能工巧匠”、“河北好人”、“秦皇岛市道德模范”、“秦皇岛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吕志坤来自有百年历史的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植根于血液中的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让这位工匠散发出了蓬勃的创新能力。他孜孜不倦践行着在“传承民族工业血脉,打造中国工业品牌”的使命,不断开拓新时代工匠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