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 发布科室: 发布时间:2020-03-04
车艳冬,男,35岁,中专学历,哈电重工集团技师。2003年参加工作,2011年进入哈电集团(秦皇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从事焊接工作。他立足本职工作,真抓实干,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常规岛设备分的焊接骨干成员。
2003年,刚走入工作岗位,实际工作与学校里学习的理论知识之间巨大的差别,让他无所适从。但是他没有放弃,继续在焊接岗位上潜心学习,正是因为他的执着和勤奋,得到了一位老师傅的青睐,有幸拜师。他至今还铭记着师傅当年教育他的话:“要想学好技术,就要比别人付出的更多,只要你真诚地付出,将来收获一定会比别人多。”多年的话语现在依然记忆如新。在师傅的细致耐心地指导下,他从拿焊枪的姿势,焊接时焊条的角度等焊接工作中最基本的知识学起,为了在焊接时保持平稳,师傅要求他每天坚持举哑铃、做俯卧撑来锻炼手臂的力量;工作之余,师傅让他利用废弃的边角料,不断地进行焊接练习,别人一天练1个小时,师傅要求他一天练3个小时......那时的他如饥似渴,像海绵一样汲取着有关电焊技术的各种知识,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疑点、难点虚心向老师傅们请教,不搞明白不罢休。
2006年,车艳冬有幸参加了云南昆钢集团铁矿管线的修建工程,这条管线是当时亚洲第一条铁矿管线,工程在海拔2800多米的山区进行,每天早上5点太阳还没升起时就从驻地出发,晚上7点多太阳都落山了才返回驻地 。当时正值盛夏,工程进入穿越隧道作业,隧道长有3公里,山区的空气闷热潮湿,条件极其恶劣,由于山体内渗入的水使隧道犹如一个“水帘洞”一样,焊接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为保证工程的进度、质量,大家都躺在地上作业,他的身体比较瘦弱,再加上水土不服,一天下来经常累得全身酸软,手脚颤抖,可第二天仍然坚持照常上岗。就是这种不服输的韧劲,由他负责施焊的管线顺利完成探伤合格率全部达到了100%。
2009年,在大兴安岭中俄原油管线——漠河到大庆段输油管线作业中,车艳冬被分配到从漠河到塔河段,11月的东北寒风刺骨,当时气温达到-40℃,人们连手都伸不出来,一出屋,寒气逼人,眉毛立刻挂起了霜。也正是由于条件艰苦,很多工友陆续地退出了施工队伍。有时他也在想:“改行吧,太遭罪了。”师傅知道他有这种念头后生气了,但仍然语重心长地说:“连这么点苦都吃不了,以后也不会有多大出息。如果你吃的了别人吃不了的苦,不管你以后干啥,那你都会比别人强。”听了师傅的话,他想了很多,自己在此之前受了那么多的苦,都挺过来了,难道真像师傅说的那样“半途而废”吗?不,我不能退缩,不能做孬种……他坚持了下来,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2010年11月底,只身一人不远千里来到了美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来到了在核电行业中享有盛誉的哈电集团(秦皇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在新的岗位,车艳冬积极勤奋,爱岗敬业,很快就融入到了重装公司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至今,先后参与制造了三门1#2#除氧器水箱、三门1#2#MSR、海阳1#2#MSR、昌江1#2#MSR、田湾3#4#MSR、K2K3蒸发器、华龙一号、全球首台石岛湾蒸发器等多项产品的生产制造工作,并在产品制造过程中起到骨干作用,在生产中肯动脑筋,能够结合产品工序实际,制作和采取相应的工具工装,有效的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公司产品制造的顺利进行。带领班组成员齐步向前,并将自己多年的焊接技艺毫无保留的传给班组新员工,虽多次在焊接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但是他没有骄傲自满,而是虚心的向分厂其他同事请教学习,与其他同事进行交流,以积极学习的心态、努力进取的精神时刻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