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防困机制 巩固解困脱困成果

发布人: 发布科室: 发布时间:2022-03-16

关于卢龙县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2019年底,我县城镇困难职工全部提前脱困解困,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了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极大增强了广大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前,全国人民都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对困难职工的及时预警、及时发现和及时帮扶,是我们工会干部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课题。

一、卢龙县基本情况

截止2019年5月,卢龙县困难职工人数从2017年底的444户,2864人,下降到21户,74人。特别是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攻坚行动以来,我县建档立卡的困难职工,具备脱困能力的3户实现脱困,18户困难职工经政府救助和工会常态化帮扶,于2019年12月底全部实现解困。我县在防贫防困的主要做法是:

(一)医疗保障暖人心、脱困路上不掉队。在长期的帮扶救助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导致职工困难的原因基本上大同小异,归纳起来无非就是收入低、负担重,收入低主要是因县域经济形势所致,负担重主要是子女上学、患大病、意外灾害所导致,而因病致困人数占70%左右,己成为职工家庭困难的第一大因素。职工大病医疗互助是工会组织开展的一项有别于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保障服务,是工会组织服务职工群众、维护职工权益的新型方式,是创新社会管理、健全服务体系的生动实践,卢龙县总工会积极开展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工作,每年都能为400余名患病职工申报补偿金50多万元,一定程度上缓解职工看病贵的问题。县总工会每年划拨专项资金,为所有困难职工缴纳大病医疗互助金,使他们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还能申领职工互助补偿金,每年20余名困难职工享受救助,申报补偿金5万余元,为困难职工抵抗医疗风险增加一道防线,同时县总工会积极协调医保局、民政局,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因患重大疾病的困难职工家属发放医疗救助金1.3万元;为患25种重大疾病个人自付较高的困难职工家庭向上申请医疗专项救助金10万元;针对个别医疗费用特别多,经政府救助、工会医疗救助后仍未达到解困条件的两名困难职工,县总工会列支工会经费,补齐差额,确保他们能够实现解困脱困,脱困路上不掉一人。

(二)打好就业“组合拳”、增加收入稳脱贫。为全面贯彻省、市、县委关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和“三创四建”活动的部署要求,县总工会积极协助党政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稳就业工作,开展系列创业就业活动,打好就业“组合拳”。一是积极开展创业就业专项扶持行动,精心谋划扶持项目,帮助困难职工增收,稳固脱贫。几年来,共扶持创业就业项目20个,发放无息贷款42万元和价值5.5万元的物资,带动30名困难职工和20名家属实现就业。二是对在档管理的26户困难职工本人和70名困难职工家属逐户逐人分析未就业原因,询问就业及培训意向,精心制定送培训、送技术、送知识、送就业的专项计划,使困难职工充分享受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已举办技能培训班3期,培训困难职工、农民工会员110人。三是联合人社等部门积极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扶贫线上招聘会,通过线上招聘、网络面试等方式,为企业和求职者打造点对点的线上就业平台,帮助3名困难职工实现就业。

(三)梯度帮扶新格局、动态监测防返贫。面对脱困与防困压力双重叠加的形势,卢龙县总工会高度重视,组织干部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听取职工意见,结合《河北省全国级困难职工认定和档案管理办法(修订稿)》、《河北省职工困难帮扶防贫实施办法(试行)》和《秦皇岛市职工困难帮扶防困实施办法(试行)》文件精神,研究制定了《卢龙县总工会职工困难帮扶防困实施办法(试行)》,完善构建了困难职工解困脱困、职工困难防贫、常态化送温暖三个层次清晰、相互衔接、各有侧重的梯度帮扶工作机制。将困难职工根据不同困难程度分为三个梯度,第一梯度为全国级建档困难职工,认定标准为家庭人均收入不超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第二梯度为从全国级困难职工中脱困、但缺乏持续稳定脱困能力的职工家庭和低收入、且有致困因素的职工家庭,纳入到工会帮扶防贫范围,即省、市、县三级防贫防困困难职工,认定标准分别为家庭人均收入不超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3倍、2倍、2.2倍;第三梯度为相对困难职工、特定条件下的一线职工和先进模范人物。卢龙县总工会针对三个梯度困难职工的困难程度和实际需要,分类健全完善了帮扶制度,构建起层次清晰、各有侧重、保障适度的困难职工梯度帮扶格局。及时建立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在确保困难职工高质量脱困的同时,对存在返困和致困风险的重点群体,有针对性地实施防困措施,对刚从全国级脱困的职工家庭,保留在省级防贫困难职工队伍,实行脱困不脱责任、脱困不脱政策、脱困不脱帮扶、脱困不脱监管,发现存在不稳定因素,及时预警,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救助、事后保障的工作格局,防止因困返贫。

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和防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日常工作中还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对接机制不完善。近年来,按照中央、省市县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城镇困难职工将与农村贫困群体一起,在2020年底实现全面脱困解困,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但相比农村脱贫攻坚工作,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没能向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一样,引起党政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很多工作还是靠工会在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工作合力。如:关于精准识别工作,省总要求各级工会组织对照省民政厅印发的《河北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核算与评估办法(试行)》文件执行,没能在顶层构建一套完整的对接机制,导致基层工会在对接政府相关部门时存在困难。各县区工会虽然建立了《信息共享比对》机制,能够核查申请职工住房、车辆使用、营业执照登记和享受低保情况,但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在核算困难职工家庭总收入时,还存在不能对申报职工家庭的存款、股息分红等涉及金融行业的信息进行比对问题。

二是帮扶资金保障有待加强。近年来,各县区总工会开展了送温暖、金秋助学、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就业专项扶持等多项惠及困难职工的好事实事,但由于部分财政比较吃紧,未将困难职工专项救助的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需要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工作经费,用于支持工会帮扶工作的开展,帮扶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和工会经费投入。目前,各县区已经建立县区级职工困难防困机制,但按照帮扶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帮扶资金实行分级管理,中央财政、省财政资金只能分别用于救助全国级困难职工和省级职工困难防贫救助,导致各县区防困职工的帮扶资金暂时只能从县总工会工会经费列支,财政保障工作有待加强。

三是帮扶力量不充足。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工作,从困难职工的申请到认定、从因策帮扶到解困脱困、以及困难职工档案管理等工作都需要履行非常严格地手续流程,对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都有较高要求,在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从上而下建立了专业帮扶队伍,统筹各类资源和力量开展困难帮扶工作,但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时,只有工会服务中心人员统筹安排,各基层工会工作干部配合完成,且多数基层工会干部为兼职,人员流动大,分管事务较多,没有足够经历集中开展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

三、几点建议

(一)形成工作合力、提供政策指导。工会作为群团组织资源手段较为薄弱,面对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中很多问题不是工会能够解决的情况时,建议通过联席会等形式,整合政府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等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将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纳入脱贫攻坚大局,顶层设计与职能部门联合印发信息比对机制,细化措施,全面推进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确保城镇困难职工能够享受小康生活。

(二)拓宽资金渠道、提供资金保障。资金来源是开展帮扶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建立帮扶工作长效机制的基础。要进一步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切实在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吸引多方资金投入到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如各类的民生政策、项目资金。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关注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支持,引导各界人士加入帮扶队伍,壮大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力量。在增加帮扶资金的同时,也要保证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透明、公开、公正地使用帮扶资金,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困难职工身上,充分发挥每一份资金的最大效用。

(三)增设帮扶岗位、提供人力支持。根据精准帮扶工作需要,按照工会组织特点,建议省总总体设计,根据各地工作需要,继续开展社会化工作者岗位招聘工作,组织招考更多的工会社会化工作者,充实到基层帮扶工作队伍,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专职工会工作者,为精准帮扶工作落地提供支撑。同时加大工会帮扶工作队伍教育培训,提高专业化精准帮扶工作水平,努力培养一批政治坚定、业务扎实、作风过硬、责任心强的工会干部,构建一支既熟悉业务知识,又对工会和困难职工有感情的工作队伍,为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提供人力支持。


卢龙县总工会 王雁云 张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