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 发布科室: 发布时间:2021-08-30
秦皇岛地区产业工人是伴随几个大的工业企业的出现而产生的。1894年,随着津榆铁路的建成通车和山海关造桥厂的建立,产生了第一批铁路工人,这支三百多人的队伍,也是秦皇岛地区最早的产业工人。1897年,秦皇岛港架设了简易木质半浮动、半栈桥的码头,召募工人200名,从事装卸运输,1904年,二、三、四号码头建成,港口总把头孙二又召募装卸工人五百人,这是最早的码头工人。1914年和1919年建起的柳江煤矿和长城煤矿,初期各有工人三、四百名,这是秦皇岛地区最早釆用半机械半人工生产的煤矿工人。1922年始建耀华玻璃厂,初期招用工人约350名,这是秦皇岛地区也是全国最早使用机械生产玻璃的产业工人。这个时期随着一些轻纺企业的建立,也出现一批轻纺工业工人。从1894年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是秦皇岛早期工业创建和发展的时期,在这30年左右的时间里,以铁路、港口、矿山和玻璃制造工人为骨干的产业工人队伍逐步形成并不断扩大。到1922年,各厂矿企业工人已发展到8千多人,这是一支不小的产业工人队伍。到解放前夕,工人队伍发展到13000多人,其中港口码头工人达7000 人。
在这支产业工人队伍中,各产业所占比例依次是港口、煤矿、铁路、其他。港口工人所占比例最大,约占地区工人总数的37%, 煤矿工人约占总数的31%,铁路工人约占25%,其他产业工人约占7 %。
秦皇岛地区工人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在帝国主义侵略下,冲击和破坏了农村自然经济,连年灾荒、战乱和沉重的租税,造成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为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建港初期工人多从附近农民和渔民中招用,并从开平煤矿调用少数技术工人。l904年起,英人利用港口输岀华工,港口从应招和遣返的华工中选用了一部分,码头工人逐步由以当地人为主,转变为以外地人为主,到三十年代港口码头工人中山东籍的占60%,河北籍的占30%,其他地区占10%。煤矿和玻璃厂工人以邻近地区为主,外省人占少部分,长城煤矿工人来自临榆及附近各县的占80%,河南、山东等地占20%。耀华玻璃厂工人中,附近地区及省内各县占86%,山东及其它省市占14%,外 省市的工人大部分是企业从外地招雇来的,也有部分是山东、河 南、天津等地流浪在外的破产农民,在“闯关东”途经此地时被企业雇佣的。
由于秦皇岛早期工业借用外资,中外合资的企业占多数,这些企业的工人约占全地区工人总数的65%,自主经营的企业工人约占35%。在帝国主义、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造成产业工人队伍在构成上出现许多怪而不怪的现象。如岀于对妇女的偏见,企业资本家大多拒绝雇佣女工,港口、煤矿、玻璃厂等企业都是清一色的男工,即使在职员中有极少的女性也要受种种限制。产业工人的技术水平不齐,总的说从事笨重体力劳动的占多数,使用机械生产的占少数。山海关造桥厂早期工匠占19%,长工占31%,学徒工、杂务工约占50%。特别是港口和煤矿,码头装卸全靠人抬肩扛,煤矿井下作业也都靠人力釆掘。二十年代曾有人提议在港口使用机械装卸,但英国资本家考虑人工比机械成 本更低,落后的装卸方式在旧社会一直没有改变。同样为了追求高额利润,港口、煤矿资本家雇佣大批只有十几岁的童工,港口雇佣的童工最多,历史也最长,早在1908年,开平煤矿秦皇岛经理处成立筛煤处,就雇佣5百多名童工拾捡砰石,煤矿也在建立后不久就雇佣童工在井下搞运输。由此可见,造成工人队伍的畸形发展,是旧的社会制度带来的必然现象,它适应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的需要,旧社会本身是不能解决的。
秦皇岛地区早期的工人阶级付出的辛勤劳动,曾为社会创造了巨额物质财富,尽管大部分为中外资本家尤其是外国资本家所掠夺,但同时也为秦皇岛地区的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津榆铁路通车后的30年中,秦皇岛工人阶级使用勤劳的双手建成了具有翻砂、伽焊和机加工能力,能够生产道岔和钢梁的造桥厂,建成了有7个泊位年吞吐量达200万吨的港口码头;建成具有十多口煤井两条轻便铁路,年产约30万吨煤炭的柳江和长城煤矿,建成全国第一家使用机器生产的玻璃工厂。此外还发展了一批商业店铺和手工业作坊,使秦皇岛逐步衍变成为一个略具雏型的港口城市。在产业工人队伍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工人的技术素质不断提高,培养和锻炼了一批能够掌握先进技术和初级管理知识的人才,为以后接管外资企业,独立自主经营准备了条件。相当长的时间,在铁路、港口、玻璃厂掌握经营管理大权的外国人,他们既利用中国工人勤劳朴实的特长,又嘲笑中国工人愚昧落后。一些中国人的自卑感,更助长了外国人的气焰。旧社会的工人处于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受教育的机会少,因而知识面窄,这是事实。但是,中国工人并不是天生的愚昧落后,一旦时机到来,有了用武之地,他们的聪明才智就会立刻显露岀来。耀华玻璃厂的经历很能说明这一切,这个厂投产不到一年,生产就超过设计能力,而且不久就以“成色优美、包装精细、交货敏捷”之优势,在国外赢得了信誉。耀华公司在总结时认为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工匠掌握了制造玻璃的新技术。耀华工厂比国 工程师古伯称赞“中国工人进步之迅速,手艺之敏捷,出人意外,实为将来之吉兆。”外国人认为切割玻璃是一项最难的作业,中国工人仅仅学了半个多月,就有20多人掌握了这项技术,一般每日切割玻璃80块,较比国工头,仅差三分之一。一向趾高气扬、高傲自大的比国人,在同中国工人打过一段交道之后,也不得不对中国工人刮目相看。耀华工人以他们固有的勤劳朴实、聪明才智,为耀华产品在国内外立足做出贡献,同时也在外国人面前树立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高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