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工人运动史——近代工业的兴办

发布人: 发布科室: 发布时间:2021-08-27

新中国成立前的秦皇岛是临榆县管辖的一个半岛,清朝同治年间还是荒凉一片,“只有帆船停泊,栈房三两,代卸粮盐而已”, 没有住户,更谈不上工商业,即使当时的临榆县城(山海关)也仅有商业店铺和手工业作坊。到十九世纪末期秦皇岛近代工业才开始岀现。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在军事、外交方面节节失利,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清政府一些官员,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搞起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科技,兴办实业,以图增强国力。经办实业需要大量投资,清政府经过鸦片战争以后的几次巨额战争赔款,国库空虚,因而导致大批举借外债,外国资本乘虚而入,国家经济命脉为外国资本所控制。清光绪廿四年(公元1898年),清政府自行开辟秦皇岛通商口岸,为外国资本进入这一地区大开方便之门,由此才使秦皇岛地区的工业交通企业开始建立和不断发展起来。由于外国资本的涌入,造成以后秦皇岛地区的企业就其所有制来说,有官办、商办、官商合办和中外合办等多种形式。就其经营管理权限来说,除由官商合办的煤矿企业之外,港口、耀华及山海关桥梁厂等大企业都掌握在洋人手中。如在光绪年间,清政府先后在唐山地区开办开平煤矿和滦州煤矿,后合并为开滦矿务总局(设在天津),并由清政府官办衍变为由英国垄断资本家直接控制的“中英合办”企业。资本家们为了解决煤炭外输,才在秦皇岛建了港口码头。港口直接隶属开滦矿务总局。因此,秦皇岛以后发展起来的工业厂矿大都同开滦煤矿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为开滦煤炭出口服务,在财务、物力和技术上谋取开滦的支持。所以,这些企业带有明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的标志。

—、港口

秦皇岛港古称碣石港,春秋战国时期已是“舟船聚泊”的港口之一。秦汉以来,几经沧桑,直到近代筑港修路,才发展成为大型船舶往来的通商口岸。

1896年,清政府委托开平矿务局督办张翼,在秦皇岛沿海勘查,选择建港地址。1897年,张翼假借铁路公司名义,在北戴河、秦皇岛沿海购置大片土地。1898年,清政府宣布自行开埠后不久,张翼向英商墨林公司借款20万英磅(合白银140万两),用于建设秦皇岛港。这次借款以秦港全部及开平煤矿部分资产作抵押,为外国资本侵入这个地区开了先例。1899年,建港工程全面开工。1915年,陆续建成拥有7个泊位的大小码头,靠泊能力最小2000 吨,最大8500吨。修建了自京山铁路汤河车站至码头的自备铁路,港区铺设双轨。以12. 3万英磅购进船只6艘,组成一支载重8300 吨的船队,并建成了储煤能力达13万吨的堆煤场。

在英国人统治开滦的年月,秦皇岛港不仅有码头、轮船,有铁路、机车、车皮,还有自备的发电厂、自来水厂,有自己的电台和电报专线。还兼营商业和出租大片土地。1904年至1906年,开平公司还在秦皇岛港经营招募和贩运劳工的业务。两年多的时间,贩运华工43258名,这些华工被押送到远在万里之外的南非金矿,他们受着非人的待遇,同被贩运的黑奴命运相差无几。4万华工遭受磨难的惨重代价,使英国垄断资本家发了一笔横财。

在开滦管理下的秦皇岛港,俨然是英帝国的属地,港区悬挂英国旗和开滦矿旗,港内成立装备齐全的矿区武装保安队。他们依仗帝国主义的特权势力,以及同旧中国政府一些军政大员相互勾结的特殊关系,不受中国法律和政令的约束,不按中国规章纳税。港区对中国老百姓以至军警都是块“禁地”。即使是在两次直奉军阀混战时,其军队也不敢进入港区一步。

秦皇岛港英人还直接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如为外国军舰提供停泊补给的场所,协助外国侵略者勘查秦皇岛地区海域,为英国使馆及某些军政机关搜集情报,秦皇岛开滦月报、年报除汇总其经营业务活动外,还以大量篇幅记述当地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情况,这些都远远超出它正常业务活动范围。1940年12月8 日,爆发太平洋战争,日本帝国主义者从英人手中全面接管了秦皇岛港,对港口实行了野蛮残暴的法西斯统治,利用港口扩大侵华战争。据统计,1942年至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从秦皇岛港运进军火弹药(不包括兵员、马匹、辎重)就有39100多吨。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极力推行侵略和战争政策,扶植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内战,从大后方运来水陆两栖部队18000人由秦皇岛港登陆。秦皇岛港变成了美蒋发动向我东北、华北解放区进行大规模军事进攻、抢夺胜利果实的最重要的运输基地。1945 年11月20日,国民党政府经济部将开滦煤矿(包括秦皇岛港口)发还给英国资本家。使港口职工再次沦为英国资本家的统治之下,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前的秦皇岛港,成为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跳板和桥头堡。

 二、铁路

   1881年,为运出开平煤矿生产的煤炭,清政府批准修建唐胥铁路,并于当年竣工。1889年,延伸至古冶。1890年,清政府釆纳李鸿章的建议,每年拨200万两白银,从古冶继续向东修筑, 1893年,修至山海关(形成津榆铁路唐榆段)。在这之前清政府在山海关设立北洋官铁路局,通车前后设立工务、车务、机务、电 务等站段。1915年,北戴河至山海关间铁路南移,撤销汤河站,新建南大寺、秦皇岛(秦皇岛南站)两站。1921年,向中英公司借款50万英磅,修建唐山至山海关间铁路复线,以利扩大开滦煤出口。1915、1924年柳江煤矿(即今秦皇岛至山神庙的地方铁路)、长城煤矿各修建一条出口无烟煤的轻便铁路。

   唐榆铁路修通的当年,北洋官铁路局在山海关城南董庄附近设立一个锻铁厂,为铁路锻制一些工务用品。1894年2月,滦河铁路大桥竣工,北洋官铁路局决定把这批架桥技术工人集中在山海关,同上一年新建的锻铁厂合并,投资白银48万两,开办山海关造桥工厂。1894年4月11日正式开工,建厂初期仅能生产一些垫板、道钉等粗糙制品。1898年,为修建京奉(即京沈)铁路,向英国中英公司借款230万英磅,将关内外铁路资产和营业进款作抵押,并聘用英国人为铁路总工程师、总会计师,以及各部门的负责人。厂长由英国人担任,洋人统揽大权。1916年,工厂更名 为山海关铁工厂,工厂设备和人员有所增加,主要生产锅炉、道 岔、简易钢梁等产品。1925年,山海关铁工厂改由华人担任厂长,隶属北洋政府京奉铁路局,结束了英人的统治,改由北洋政府管理。由于直奉战争影响,生产不过勉强维持而已。

   1933年1月3日,山海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从1936年起到日本投降的9年时间,日本帝国主义者控制了铁路运输,在天津成立了 “华北车辆株式会社”,山海关桥梁厂被改名为“华北车辆株式会社山海关铁道工厂”,对这些单位实行法西斯统治。1945 8月15日,日寇投降后,国民党接收了山海关铁路和桥梁厂,在 3年的时间里,成了国民党搞内战的工具。

   三、煤矿

   秦皇岛北部地区蕴藏大量无烟煤。早在明朝末年已有当地人用土法开釆。民国初期,广阔煤田中土窑林立,但因土法釆煤不能解决排水问题,深层优质煤久弃地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火并,无力东顾,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的时机。1914至1922年,在临榆县上庄坨和石门寨附近,相继办起半机械半人力,能够深层开釆的中型煤矿,这些都是民族资本商办企业。

柳江煤矿,位于石门寨西柳江村,距秦皇岛30多华里。1914 年,浙江绍兴资本家李治等集资20万元,开办柳江煤矿有限公司,占地4313亩,就以前废窑开掘坑道,购置机械排水,人力岀煤。次年,修建连结京奉路的轻便铁路一条,耗资15万元,因建矿和修路将资本用尽,并负债20多万元,遂拟议将矿权卖与日商,并订草约。这个消息传到上海,大煤商刘洪升等愿入新股,合资42 万元,让权日商的草约即行废除。1922年,再加新股72万元,改 组公司,设董事会于上海,扩充工程、增添设备。1924年,引进国外设备兴建坑口电厂,解决了照明、排水和其他动力用电,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建矿初期日产煤百余吨,公司第二次改组以后,日产煤增加到七、八百吨。柳江煤矿股东多是上海大煤商,精于管理,能“善价而沽”,所以历年均有盈余,在这一带煤矿中是营业状况较好的企业。1935年3月,驻秦皇岛的日本宪兵队和伪满部队一部,突然借去北山打猎之名,抢占了柳江煤矿,迫使资本家把矿权廉价卖给日人经营,从此使这个煤矿沦为日本法西斯统治。他们利用矿场修建碉堡,敷设电网、铁丝网,修栅门,设据点,增派大批军队,用以对付共产党、八路军,成了防卫秦皇岛的门户。1938年设立了日本领事馆。1943年8月和1944年3月, 八路军两次攻入柳江据点,炸毁了电厂,歼灭了盘踞在柳江矿的日寇。从此,日寇全部撤出柳江,矿井也被淹没,停止了生产。

        长城煤矿同柳江煤矿毗邻,位于临榆县上庄坨及石岭一带,距秦皇岛60华里。1919年,刘珍甫等人创办兴业煤矿公司。1922年,刘汝霖、齐翰卿等收买兴业煤矿公司矿权,集股80万元,改建长城煤矿公司。1924年,修建连结秦皇岛的轻便铁路,耗资120万元,累计资本200多万元。长城煤矿有南北两个矿区,占地8189 亩,土法采掘自然通风,汽泵排水,卷扬机提升。兴业煤矿时期日产煤不过40多吨,改组长城公司后,日产达到四、五百吨,长城煤矿的股东大多是北洋政府的军阀官僚,他们委派亲属、部下等一些不懂技术、业务的人管理煤矿,尽管榨尽工人血汗,营业 始终不振,入不抵出,负债累累。到1933年,大批日本军队涌入山海关,并以满铁名义与伪冀东政府拟议合资,但因战乱未成。1938年,日寇大举进关侵占华北之后,伪政府与日本东洋株式会社合资经营,实则被日侵占,在各矿井的山头都修建了炮楼,常驻有150多人的日本军人和特务队。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党于1946年1月接收了长城煤矿。1948年10月3 日 ,长城煤矿获得解放,才真正回归人民手中。

   除以上两煤矿之外,还有一些私人资本家兴办的小型煤矿,如秦记煤矿、裕新煤矿等,这些小矿大都开办时间较短,规模也很小。

   四、玻璃工业

   清末,山东博山、江苏宿迁等地也曾有人办过人工吹制的玻璃厂,因技术落后,质次价高,不能与洋货竞争,先后倒闭。国内市场的玻璃全靠进口,进口最多的1914年,曾达到908万平米, 这种状况引起中外资本家的注意。1920年,比利时国乌得米财团成立“秦皇岛玻璃公司”,准备投资建厂。此后,中国有识的资本家周学熙、王少泉、李伯芝等人倡导中比合办。1921年末,双方 签定“华洋合股合同”。公司定名为“耀华机器制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1922年12月,公司在农商部注册,成立时集资120万银元,中比各半。公司以52万多银元,外加提成的高昂代价,购买比国“弗克法”技术专利,即垂直引上连续生产玻璃新技术。1922 年3月动工兴建, 1924年9月投产。由于依附开滦的特殊关系,经营管理业务委托开滦代管,总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大部聘用比利时人。投产后一年,生产玻璃16万标箱,超过了 15万标箱的设计能力,很快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1925年,耀华玻璃开始出口 , 在远东市场上成为比利时、日本等国产品的劲敌。耀华玻璃厂是我国最早使用机器连续制造玻璃的企业,它以合资的形式,成功地运用了国外玻璃制造先进技术。

   1936年8月,比利时将它在耀华的股权出卖给日本,由中比合营变成中日合营,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统治耀华的9年里,工人们受尽了亡国奴之苦。日寇投降以后,美蒋接管统治耀华,改成官商合办。1948年,工厂成了国民党军的驻扎地,使生产设备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前的耀华厂,一直受着帝、官、封、资的控制。

   五 电力工业

   电力工业是伴随港口、铁路、厂矿的发展出现的。港口是秦皇岛办电较早的一家。1917年9月,秦皇岛开滦建电灯房,安装150马力发电机两台,仅供港口码头照明。之后,山海关铁路于 1923年建电灯房,柳江煤矿于1924年兴建坑口电厂。商民办电晚于工业企业, 1928年港口投资建设2000千瓦的火力发电厂,除满足港口用电之外,还向道南区百余家工商业供电。为解决道北区用电,地方工商业资本家集资6万元,成立秦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了港口老电厂的全部设备,在道北重新安装发电,供道北一些小型工商业用电。山海关和北戴河海滨也分别筹办了电灯公司,但规模较小。

   六 轻纺工业

   二十世纪初期,轻纺工业已经出现一些小型的厂家,1904 1906年,直隶省工艺局在抚宁、山海关开办习艺所,招收艺徒,学习织染技术,生产一些织布机配件,织造布匹,1907年英国人建立山海关汽水有限公司分公司。进入本世纪二十年代,留日学生杨扶青等,抱“实业救国”的愿望,在昌黎开办新中罐头股份有 限公司,集资10万元,从日本购进机器,以生产罐头为主,饼干、糖果为副,年生产罐头几十万筒,大部销往天津及东北各省。1926 年又增加股金10万元,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年产罐头约80 万箱,生产达到高峰时期,产品开始销往国外。新中罐头股份有限公司在当时是秦皇岛地区轻工业中最大的厂家。这个时期纺织 工业也有发展。1922至1924年,昌黎德和成、万庆、中兴和瑞和四家织布工厂相继开业,共有铁轮织布机29架。这些小型企业基础是薄弱的,在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控制的市场上艰难起步,发 展是缓慢的,以后有些小厂经不起市场垄断和洋货倾销的打击,不得不转产或倒闭。

   此外还有酿酒、制革、制鞋、编织、黑白铁、农具、炊具、烘炉等行业,长期以手工业作坊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