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 发布科室: 发布时间:2021-08-23
秦皇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秦电”)创建于1991年,现有2ⅹ215MW、2ⅹ320MW抽汽凝汽式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070MW,总供热能力1272MW,主要经营发电、采暖供热、工业热源,承担着向冀北电网供电、向秦皇岛市区供热的重任。多年来,在河北省总工会、秦皇岛市总工会和上级公司工会的关心和关怀下,秦电深入推进职工创新工作,充分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激发了广大员工创新创效热情,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秦电开展劳模工匠创新活动始于2010年,由化学监督专业专工关健同志带头创建了秦市唯一的省管创新工作室“关健电力技术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发扬工匠精神,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前沿性科学技术研究和前瞻性创新项目研发,着力解决影响生产的技术“瓶颈”难题。自成立以来,共完成科技创新项目50余项,获得集团公司及以上级荣誉24项,累计创效一千八百多万元,先后被命名为河北省首批职工创新工作室(2010年)、秦皇岛市首批劳模创新工作室(2012年)、神华集团首批劳模创新工作室(2013年)、国家能源集团首批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20年)。
十余年来,秦电工会在提高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实效性和影响力的过程中,求真务实、不断探索,较好地提升了职工参与创新工作的积极性,以关健创新工作室为标杆,带动发展了多个创新团队,来自生产一线的“首席锅炉检修师”袁建飞、“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张洪、“金牌工人”杨万国、“先进班组长”武文斌等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劳模先进人物,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钻研,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少数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发挥好劳模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身边更多的员工参与创新,共同发展,才能凝聚起“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强大奋斗合力。2020年以来,受电网交易和调度规则变化、疫情影响社会用电量下降、环保政策限制发电和部分工业环保停产限产等因素影响,火电企业转型发展形势严峻,加之企业员工数量多且年龄结构不合理、机组容量小且设备老旧等原因,使公司面临经营亏损的困难局面。面对不利的经营发展形势,秦电工会创新工作模式,发挥老厂人才技术优势,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热情,挖掘企业提质增效潜力,以点带面,以面带全,以劳模工匠人才的榜样力量带动广大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创新创效活动,创建了“工会搭台助推,劳模工匠挂帅,全员参与创新”新模式下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基地,助力公司打赢扭亏增盈攻坚战,为企业发展积蓄力量。
一、着力“六项”创新,打造秦电特色创新品牌
制定实施管理章程,制度建设创新。基地制定了《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基地实施管理章程》,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基地目标任务和日常运行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强化阵地建设,强化统筹兼顾,强化执行标准,围绕公司安全生产、经营管理、队伍建设等工作中的难点难题设立课题,以QC管理为脉络、以“一题三效”(一个课题,年内完成‘创新课题成果鉴定、专利申请、论文撰写’三个效果之一)为目标,制定了严格详细的管理、考核、奖惩制度,为职工创新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团队建设创新。以高技能、有专长的劳模工匠人才与青年员工结组方式,立项一个创新课题,成立一个课题小组。课题小组以劳模和工匠人才为带头人,选拔具有一定理论水平、业务专长、创新能力的职工组成创新团队,吸引了一大批想钻研、能钻研的车间、班组优秀技术人才主动投身到创新基地中,形成了“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会创新”的良好氛围。
助创个人创新工作室,推动引领创新。基地按照“成熟一个,创建一个,授牌一个”的原则,选树一批示范效应强、创新成果多、发挥作用好并达到创建标准的创新课题小组,成立厂级创新工作室,发展成熟后,由厂工会逐级向上级工会申报个人命名的创新工作室。2020年末,秦电工会按照秦皇岛市总工会“三创四建”工作部署,向市总工会又推荐了以劳模瓮志广、工匠武文斌为带头人的两支创新团队,并获批为秦皇岛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秦电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出现了“三花齐放”的好局面。
实行层级式组织建设,工作管理创新。基地实行基地、分基地、课题小组层级式管理模式,基地负责其下设13个分基地(按分工会建制)和3个个人命名的创新工作室相关管理工作;各分基地负责推进分基地内创新课题小组的各项工作,发挥专业优势,因地制宜管理,打造“一部门、一特色”。这种自上而下、层级推进的管理方法,使基地建设更“接地气”,扩大了员工参与创新活动的覆盖面,营造了各部门比学赶超、步步登高、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
优化日常管理流程,基础建设创新。基地每季度召开一次创新工作推进例会,不定期开展创新能手经验交流会及相关业务培训班,年度立项课题在创新基地课题研讨室统一公开公示,并以月度简报形式在公司门户网站实时更新课题小组工作进度,共同构建“共享创新工作经验、共享科技设施资源、集中公开工作进度、集中奖励创新成果”的“两共享、两集中”管理模式。基地进一步优化课题申报、立项、验收工作流程,每年年末由课题评审组,对立项课题完成情况进行专项验收、组织评优。
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创新。秦电工会合理使用工会经费并争取公司行政支持,加大资金投入,规范资金管理,为职工开展技术攻关、项目研发、人才培养提供场地、设备设施等各方面支持。基地搭建成果转化“快速通道”,帮助员工进行专利申请、论文发表、市场应用等成果转化,积极推荐优秀成果参与各级评比活动,按年度择优奖励优秀创新项目,评定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3000元、2000元、1000元;按奖级分别奖励优秀科技论文成果1000元、800元、600元。
二、发挥“三项”作用,加快基地创新成果优质转化
创新课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服务企业中心工作,将创新工作与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工艺改造等活动有机结合,收到显著成效,促进了企业与职工同向发力、共同发展。
在生产技术改造中发挥核心作用。关健创新工作室“关于长期保持水处理反渗透高脱盐率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自主研发反渗透清洗配方,解决了化学水处理反渗透膜污堵严重、影响制水经济性的技术难题,为企业降本增效数十万元,该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神公司科技创新二等奖。武文斌创新工作室“发明QFSN-220-2型发电机副励磁机碳刷装置极间专用绝缘罩”项目,研究避免造成碳刷装置极间短路的措施方法,于2020年取得《碳刷组件及电机》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大大提高了工作安全系数,确保人身安全及发电机正常运行。
在经营发展创效中发挥领军作用。瓮志广创新工作室研发“全区域机器人智能巡检”项目,通过系统集成技术,实现了精准探测、集成监控与智能化自动巡检,该项目通过了国神公司验收,首先在王曲电厂示范应用,并将在国神公司其他电厂推广,项目已申报四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发明专利与两项软件著作权,产生丰厚经济效益。“技术能手”袁建飞课题小组“发明一种火力发电厂废水废热回归利用系统”项目,回收系统产生85℃的热水,对城乡用户进行销售,每年可实现收益286万元,项目申报发明专利正在实施审核阶段。
在员工培养提升中发挥辐射作用。大力推进分层次、分类型、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活动,真正将职工创新工作建设成为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典型案例示范法”“岗位实地培训法”等方式,强化对生产现场维修技术骨干的培训力度;积极开展业务咨询、技术攻坚、团队学习等活动,如关健创新工作室研究的有效降低第4、5效压差的“徐永刚操作法”,已经实际应用于生产第一线,被公司海淡运行人员熟练掌握。2020年,公司开展技能专家专项技术培训36场次、培训人数千余人次,在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依托“三项”成效,展现创新基地建设重要作用
创新基地在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难题的同时,也成为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练兵场”,利用创新基地的平台优势,大量孵化专利、成果、论文,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不断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加快建设,成效显著。秦电工会加大各级创新工作室创建力度,帮助员工发挥专业优势设立课题项目,帮助员工总结经验提炼创新成果,帮助员工将创新成果向市场转化。经过基地创建以来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有越来越多的课题小组逐渐壮大发展为厂级创新工作室、市级创新工作室,开创了多个创新团队齐头并进发展的新局面。
创新成果,硕果累累。自成立以来,基地共收到来自12个分基地的139项课题申请,111项课题经审核立项,54项课题完成并通过验收,57项课题正在实施进展中,获得国家专利4项,撰写论文17篇,获得集团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创新二等奖1项、QC小组成果奖3项、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大赛一等奖1项等荣誉,较好地发挥了基地“创新成果孵化机,人才成长助推器”的作用。在2021年4月召开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表彰推进会上,公司为13个创新分基地、3个个人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揭牌、授牌,对2020年度48项优秀创新课题和11篇论文成果给予表彰,共计奖励58000元,同时下达了申报专利10项、撰写论文30篇的本年度创新工作目标。
技能提升,人才辈出。从起初十几个人组建的创新工作室,到现在400多名员工参与的创新工作基地,从起初关健、瓮志广、武文斌3位创新领军人,到现在57名创新课题带头人,创新基地的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创新骨干不断涌现,劳模和工匠人才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传帮带”作用,在企业第一线发光发热,带动广大职工岗位建功、创新创效,共同培育秦电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干部员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