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 发布科室: 发布时间:2021-08-13
为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王晓东来秦调研的重要指示精神,高质高效完成省产改办《关于落实省委常委会要求做好起草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政策性文件有关工作的通知》调研任务,秦皇岛市总工会集中力量、精心组织,针对省出台的产改“1+24”政策文件落实成效、存在问题及建议开展专题集中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秦皇岛市共有职工68.80万人,企业职工40万人,是职工队伍的主体,其中技术工人3.37万人,占8.4%。按产业划分,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职工2.46万人,其中技术工人3753人,占15%;冶金产业职工1.23万人,其中技术工人1917人,占15%;交通运输、仓储业职工3.52万人,其中技术工人7543人,占21%;化工医药行业职工4031人,其中技术工人235人,占5.8%;电信、电子信息职工2773人,其中技术工人298人,占10.7%;建筑材料产业职工1.38万人,其中技术工人1191人,占8.6%。
根据中央、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制定印发了《关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了市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全市9个县区全部出台了相关文件,成立了协调机构。各成员单位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大工作力度,打破部门界限,深化交流合作,强化政策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市县两级工会主动作为,细化任务目标,确保改革有序推进。
二、主要举措及成效
全市各产改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落实“1+24”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政策文件,对应出台了《秦皇岛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等系列文件,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扎实成效提供了政策保障。
(一)政治引领彰显
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以“三个同步”跟进组建党组织,指导建立工会组织。全市驻秦央企、省企、市企的党组织覆盖率均达到100%。非公有制企业中已建立党组织929个,覆盖非公企业2705家,覆盖率93.15%。对一些职工人数较少、组建党组织难度大的企业,选派党建指导员199名,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
注重从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全年6468名发展计划中,发展一线产业工人党员558名,占比8.6%,比上一年度增长0.2个百分点。积极探索疫情防控下党员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已举办线上线下培训班10期,累计培训1.3万人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全市共有776个企业党组织、7718名产业工人党员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组建党员防控服务队325个。
开展“中国梦·劳动美—决胜小康·奋斗有我”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2020年最美秦皇岛人·最美工人”点赞和“致敬最美抗疫者”职工抗疫主题系列优秀作品投票等系列活动,广泛开展“大学习”活动,“职工诵读走进电台直播间”活动。开办“大学习”课堂300余场,成立职工读书小组560余个,举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职工诵读活动百余场,参与职工近7万人次。
积极推进职工思想文化阵地建设,2018年以来,建成全总职工书屋示范点4个、省级示范点3个、市级职工书屋73个、市级职工图书角11个。北戴河区建成市首个劳动精神主题公园。将工运元素嵌入城市窗口,在秦皇岛电力、玻璃、港口博物馆以及山桥等企业工运展厅全方位展示秦皇岛工运史。完善各级会、站、家主阵地功能,打造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共生共融的职工之家。组织开展了“健康之星、助力创卫”“悦动港城”冰雪运动会、滑雪公开赛、“来西港,我带你扬帆踏浪”帆船体验活动等一批有影响的职工文体活动。
(二)技能素质提升
一是多途径开展技能培训,增强产业工人技术本领。出台《秦皇岛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全面细化政策,落实培训补贴,对企业职工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新型学徒制等培训,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就业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创业培训,充分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在全省率先制定了线上技能培训平台建设标准和培训课程开发标准,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实现了线上培训平台提供方、课程资源开发方、培训需要方三方合作共赢的线上培训模式,形成了具有秦皇岛特点的线上技能培训课程体系。截至目前,共开发线上培训课程202门。坚持需求导向,面向企业职工和就业重点群体大力开展补贴性培训,落实补贴政策。截至目前,共覆盖车工、钳工、电焊工、维修电工、计算机操作员等40多个工种,惠及劳动者7.99万人,发放培训补贴6595.9万元。
落实《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技能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的院校共15所,开设培训项目99个,培训人数共计20971人,其中在校学生3867人,社会人员17104人。在培训总人数中技术技能培训占比最大,达到了66.3%,其次是理论知识培训占比15%,岗前基础培训占比11%,管理能力培训占比3.8%。
二是多渠道搭建发展平台,激励产业工人成才建功。落实省《关于加快推进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加快对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落实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式管理,执行职业资格鉴定制度,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规范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坚持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职业能力考核和工作业绩评价、专业评价和企业认可相结合的原则,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进行评价,培养“工匠精神”,促进技能人才成长,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经广泛宣传,严格筛选,目前全市共11家企业、技工院校具备认定资质,并在人社部网站公布。
精心组织“双创”技能大赛。举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技能大赛,并出台职业技能竞赛奖励办法,激励产业工人主动提升劳动技能,推动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形成了市级竞赛引领,县区、系统、企业层层竞赛的格局,构建形成以企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为基础、以市级和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省竞赛与国家竞赛项目相衔接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机制,将大赛作为人才培训、业务交流、成果转化的平台,实现“以赛带训、以赛促学”。
三是多角度深化校企合作,拓宽产业工人学习、就业渠道。制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着力深化校企双向合作,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推进校企科研合作、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强化企业在岗职工教育培训。充分发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中的企业主体作用、院校基础作用和社会培训机构作用,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举办职工教育培训中心,通过对院校和培训机构资质、场地、师资、设备等条件进行专家评审,优选了88家企业职工培训中心、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覆盖高中低3个技能等级,作为职业技能提升定点培训机构。抓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全市共有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家,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依托秦皇岛技师学院、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秦皇岛东软创业大学、河港集团等7家院校和企业,建设了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汽车工程、物流行业技能、IT行业技能等7家实训中心。
出台《秦皇岛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集团化发展路径,合力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产业工人综合素质。职业院校与400余家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其中本市企业有100余家。与70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极大地畅通了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就业渠道。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河北省财经职教集团(省级)和旅游职教集团(市级)。
为落实《河北省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牵头成立了河北省国际商贸职业教育集团(省级)和学前教育职教集团(市级)。目前,全市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均与企业建立起较为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合作办学专业达到80个,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11个,订单培养学生达到3480人。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在职业培训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在企业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方式,促进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目前已通过新型学徒制培养1451人。由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的河北省财经职教集团,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编撰了《河北省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布了《河北省财会类人才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更全面地了解新经济、新技术背景下企业对财会人才的真实需求。
四是多层面优化职业教育,建设产业工人成长基地。落实《河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积极开展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推动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开展“120”质量提升项目校绩效评价工作,2020年,秦皇岛技师学院等7所中职院校列入省“120”质量提升项目校。开展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单位,审计专业群获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立项;两所高职院校和四所中职院校申报河北省职业教育“1+X”证书试点校工作,共申报专业92个。建立市级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落实《河北省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调整方案》,建立了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淘汰了规模小,质量差,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吻合的专业。积极发展优势专业,创建品牌特色,服务经济社会产业发展。2020年职业院校新增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17个。停办规模小、质量差的专业23个,共开设16大类66种专业,专业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落实《河北省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完成省高职扩招任务,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扩招全部面向退役军人进行招生,录取140人。河北对外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在岗幼儿园教师61人。两所学院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扩招学生享有与普通学生同等的奖助学金政策、贫困生资助政策及评优评先资格,并按照国家标准配置与普通学生相同的生活保障。
五是多举措吸引技能人才,激励高技能人才成长。贯彻落实《关于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意见》,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推荐范围,选拔推荐2名高技能人才获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在制定各项人才政策文件中,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可享受市人才安居住房的人才范围,对荣获各层级的高技能人才给予不同标准的补贴。市杰出工匠或符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经认定具有某种特殊技能或专长的人才,可以申请办理“港城英才服务卡”,享受子女入学、就医、创业扶持等13项人才政策,对提高杰出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发挥了重要作用。
贯彻落实《关于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试行)》文件要求,充分考虑技能人才职业特点,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评定为重点,允许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申报相关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极大地拓展了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激发了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三)权益维护强化
一是促进产业工人创业就业。制发了《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河北省就业创业资金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等8个系列政策文件,为促进和扩大就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完善创业担保贷款网上服务功能,实现调查、面签、放款、贷后全流程数字化服务,全市累计发放网上申请贷款2595笔,贷款金额4.409亿元,带动就业8120人。着力推进基层公共平台创业就业服务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进程,经省厅实地验收,项目全部达标,得到了省人社厅的充分肯定。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从根本上保障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全市今年各项就业目标任务均提前超额完成,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413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3032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9175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2.1 %、104.7%和107.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875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6.9%;城镇登记失业率2.98 %,控制在4.5%目标以内。
落实省《失业保险支持技能提升“展翅行动”实施方案》,开展失业保险支持技能提升“展翅行动”。鼓励企业职工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转换能力,从源头上减少失业,全市共为14021名职工发放技能提升补贴资金1949.1万元。
落实《河北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建立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联席会议制度,规划实施已从制度层面转入实践阶段,正在推动开展试点建设。在《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设置专门章节“促进青少年发展”,对“十四五”时期践行党管青年原则,坚持青年优先发展,实施青年思想引领工程等做出了全面细致的要求,为未来五年全市青年职工发展工作指明方向。向团省委推荐并审核通过了4个省青年发展规划实施试点。
建设示范性的创业园区(孵化基地)41家。出台《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具体措施的实施意见》、《秦皇岛市进一步促进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若干措施》等一系列就业创业17项。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加大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帮扶力度,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全面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适度开发公益性岗位,对辖区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就业援助。健全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协调机制,扶持企业开展职工转岗转业培训,多途径、多渠道安置就业。
出台《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的三十三条措施》,强化就业扶贫,扩大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确立目标任务。疫情期间,将“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纳入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范围,强化“点对点”跟进,实现精准就业扶贫。今年1-11月,为65808名16至59周岁贫困人员代缴保险费658.08万元,实现了符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扶贫政策的贫困人口参保率100%,养老保险费代缴率100%,待遇发放率100%。
多方面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推进公平就业,保障困难群体就业机会,方便劳动力和人才流动就业。依托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整合社会资源,广泛收集各类用人单位招聘信息,通过市人力资源信息平台,面向社会广泛发布,确保城乡和外来求职群体及时查阅或接收招聘信息。2020年累计登记招聘约5.2万人次,浏览网站求职人数约2.5万人,网站年度访问量65万人次,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达到1.65万人。
加强与驻秦高校和有关单位联合,组织用人单位,举办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洽谈交流活动,为人才劳动力提供跨区域就业机会。持续推出了2020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网络招聘会、“百日服务攻坚、千万岗位推送”大型网络招聘活动等一系列线上招聘活动,通过网络平台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招聘求职服务。
二是促进待遇水平提升。出台了《秦皇岛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对监管企业工资总额实行预算管理、分级管理、分类管理、企业内部分配管理,建立健全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通过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准确把握不同职业群体的收入分配水平、不同行业收入分配的差距,为各级政府调节收入分配,制定政策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印发了《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办法》。狠抓落实,严格实施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管理,每年完成职业资格鉴定和专项能力考核3万人次。努力扩大职业培训规模,2018年组织实施了“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工程”,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1863人,其中工匠培训15876人;2019年组织实施了“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完成工匠培训18246人。各项任务指标均超过省下达的任务指标,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序列。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力推广“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线上培训人数超过2万人。
三是完善就业环境。规范招聘行为,加强招工简章审核,确保城乡和外来务工人员享有平等的就业权。落实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劳动者在本市求职就业,均免费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积极援助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就业。
完善服务机制办法,为劳动者跨区域办理人社业务提供便捷条件。以档案服务改革,畅通职业转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不因档案管理服务机构的不同发生改变。推动全省流动人员档案信息联通,做好全国、全省试点工作,实现档案转递线上申请、异地通办。继续推动流动人员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实现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数字化。(徐宪民 孙宝旗 曹文荣 赵广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