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 发布科室: 发布时间:2021-07-29
山海关古称榆关。1933年1月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榆关事变,悍然侵占了华北重镇山海关,进而在这里实行了长达12年多的殖民统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按照蒋介石“拒绝向共军缴械”指令,盘踞在这里的数千名日伪军龟守孤城,等待国民党部队前来受降。
1945年8月30日,冀热辽十六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曾克林、副政委唐凯,率领东进支队收复了辽西的前所车站和绥中,与一支苏联红军的先头部队会师后,决定杀个“回马枪”,同苏军协同攻占山海关。双方指挥员迅速研究了作战计划,确定由我军主攻、苏军配合,并命令参战部队马上向山海关进发。当时,驻扎在山海关的日军战斗部队有1000多人,日本文职人员和眷属2000余人,伪军、伪警察和伪政府人员约有7000人。为了争取和平解放山海关,中、苏两军决定先派人下达劝降通牒,敦促敌军放下武器,立即投降; 同时,部队加速前进,一旦敌军拒绝投降,就立即攻城,一举解放山海关。
当日中午,曾克林等带一个警卫排和机关人员,同苏军出动的50多人,乘苏军汽车先行到达山海关城外。然后指派我军2名干部和3名苏军官兵,向驻守山海关的日本侵略军递交了《授降通牒》。日军以奉蒋介石命令,武器装备等要交国民党军队为借口,不肯向我军投降,并将其滞留在山海关的大部分军队、文职人员及家属,悄悄撤至秦皇岛。鉴于这种情况,中苏两军决定按预定计划,用武力攻打山海关。
下午5时,两军攻城部队全部到达后,迅速进入指定位置,完成对山海关城的东、南、北三面包围。关键时刻,曾克林等和苏军指挥官再次决定,为了保护山海关古城不再遭到战火破坏、减少部队和群众的牺牲与损失,再向山海关日伪军下一次通牒。结果,日军依然以正向华北方面军司令官“请示”为由,敷衍搪塞,拒不投降。黄昏前,指挥部发出了总攻命令。
主攻“天下第一关”的第十八团,把突破口选在刻有“山海关”的罗城南门。因为接近城墙以后,这里便成了死角,易于攀城近战。攻城开始,苏军首先向敌人开炮,接着,十八团集中轻重机枪,封锁“天下第一关”制高点,压制敌人火力。敌人居高临下,凭险抵抗,妄图封锁住我军冲锋的道路。一时,枪声大作,密集的子弹不断地从我军指战员头上飞过。攻城的掩护部队马上调整火力,封锁城墙上的主要垛口和火力点。迫击炮、掷弹筒的炮弹在城墙上到处开花,城墙内外,火光冲天。我军指战员们冒着枪林弹雨,在强大火力掩护下立即爬城。边爬边顺着垛口猛投手榴弹,压制敌人火力,炸得敌人血肉横飞,狂呼乱叫。嚣张的日军顿时陷于混乱,纷纷抱头鼠窜。接着,苏军的战车撞开了东罗城的城门,战士们像猛虎下山一样冲入山海关城,守城日军闻风丧胆,丢盔卸甲。十八团胜利占领了“天下第一关”,把红旗插上了第一关城楼。苏军没有料到我军进展如此神速,以至又误打了一炮。这时,团指挥所随着攻城部队移到这个俯瞰全城的制高点,继续指挥全团直插城区中心,追击敌人。
敌人逃离“天下第一关”后,已溃不成军。而其指挥官还妄想收拢部队,凭借民房进行巷战。但日军的士气已急剧低落,中苏两军蜂拥而入,对敌人穷追猛打,不给他们以喘息的机会。敌军士兵丧失斗志,阻挡不住我军的冲击,狼狈溃逃。为了及时指挥部队近战歼敌,十八团指挥所从“天下第一关”移到大街中央的钟鼓楼上。这时,多年来被日伪军统治下的山海关人民,仇恨的怒火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虽然战斗还在进行,但他们不顾危险,提着开水,举着食物,涌向大街。而敌军兵败如山倒,四处奔命,少数拒不缴械、负隅顽抗的日军,当即在刺刀下丧命。
与此同时,第十二团的勇士们,在团长杨树元的带领下,按照规定的路线和时间,从孟姜女庙附近的望夫石出发,沿着城墙和铁路向火车站和桥梁厂前进。苏军在战斗一开始就用炮火配合,连续打了十发炮弹。当时,有一列敌人的火车向山海关驶来,听到炮声,吓得立刻往回开。十二团指战员在炮火支援下,兵分三路向前冲击,一路由东南顺城墙根冲进了城区,另一路往南拿下了桥梁厂,再一路直接插入火车站。随后,苏军分队也沿着铁路打入火车站。防守在这里的伪军,看到日军乘车溃逃,纷纷投降。
接着,第十二、十八两个团连续追击残余的敌人。日伪县政府、海关、银行、监狱等重要部门,统统被我军和苏军占领,伪警察和伪宪兵也被缴械。由于我军动作神速,敌人连弹药库、军械库也没来得及破坏,铁路、车站、机车、车辆、飞机场、飞机等均完好无损。至晚上9时许,持续两个多小时的战斗胜利结束。
十二团与十八团会师后,连夜搜索日伪,收缴武器,打扫战场,清点物资。这次战斗,除逃跑的日军外,共击毙和生俘日军200多人,打死打伤伪军40多人,生俘伪军、伪警察、伪文职人员近7000人,其中包括临榆县伪县长陈维康、山(海关)奉(大)铁路总监“董扒皮”。同时缴获长短枪3000多支,轻重机枪70多挺,迫击炮、掷弹筒50多门,各种子弹数百万发,以及大批军用物资。
山海关解放了! 山海关人民群众兴高采烈,涌上街头,欢迎人民子弟兵和苏联红军。八路军开仓放粮,救济贫民;不少热血青年争先恐后,踊跃报名参军。山海关解放的消息迅速传遍长城内外,9月6日的延安《解放日报》,在头版用大字标题报道了这一胜利喜讯,新华社向全国播发:“华北军事要冲山海关,及沦陷敌手十二年之久的榆关镇,已于8月30日为我军光复”。
解放山海关,是冀热辽军区部队挺进东北、与苏合作的第一仗。此战告捷,意义重大。首先,扩大了出关部队的影响,为下一步进军沈阳、收复东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次,打通了通往东北的大门,沟通了关内外的交通要道,为后来从全国各个解放区抽调的大批干部和部队进入东北扫除了障碍。特别是,我军掌握了火车这个现代化交通工具,利用铁路加快进军速度,缩短了进军东北的时间。第三,我军攻占山海关后,阻止了国民党军队从山海关进攻东北的时间,为我们党和军队实施“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赢得了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