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展播:保卫雄关

发布人: 发布科室: 发布时间:2021-07-29

1945年9月冀东八路军主力挺进东北之后,山海关作为进出东北的大门口,更引起了国共两党、两军的关注。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随着东北战略地位的日益重要,争夺山海关也就成了必然趋势。这时对共产党方面来说,山海关的防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方面山海关是战略补给线的咽喉,要接送关内地方干部和军队进入东北,同时这里也成了防止国民党反动派抢占东北的前哨,这就更加显示了它的战略地位的重要。

李运昌作为八路军的一名高级指挥员,亲身经历和指挥过无数次战斗,有很强的分析判断能力,他早已敏锐地洞察了蒋介石和美帝国主义紧密勾结阴谋抢占东北、发动内战的蛛丝马迹。所以,在9月中旬挺进东北路经山海关时,就郑重地指示守卫山海关城防的部队指挥员:“蒋介石和美帝国主义勾结越来越密切,如果美国帮助蒋介石争夺东北,山海关是首当其冲的,要教育部队克服和平麻痹思想,认清美蒋的面目,坚决守住山海关。守住了山海关就能保障各解放区的干部和主力部队顺利地进入东北!”

他还来到城头,亲切地看望守卫山海关的指战员们,语重心长地鼓励大家说:保卫山海关,是党中央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当前,要特别注意防备美军以“盟军”面目出现,帮助蒋介石夺取山海关。

看大家听得很认真,但还没有深刻理解此时此刻保卫山海关的重要意义,李运昌司令员又耐心地给大家讲起了“斯科比事件”的教训。这个故事是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斯科比是英国当时驻希腊军司令。在德军败退后,斯科比率英军以“盟军”面目进入希腊,并凶相毕露,向长期英勇抵抗德军的希腊人民解放军进攻,使希腊爱国人民遭受了残酷的屠杀。他说,当前的主要危险是国共两党举行谈判之后,和平麻痹思想严重,我们指战员们要丢掉和平幻想,认真做好战斗准备。迎接南方主力部队的到来。

接着,李运昌司令员又认真检查了山海关的防务工作,发现在这里防守的仅有四十七团,力量单薄,就把他准备带着出关的四十六团留下,组成十九旅,后又从锦州调回了战斗力较强的六十四团,三个团共5000多人防守山海关,使东北的大门口防务得到加强。

正当冀热辽部队进入东北,接受日伪投降,迅速向纵深发展的时候,原来躲在大西南的国民党蒋介石迫不及待地下山摘桃子来了。

抢占东北,是蒋介石早就定下的方针。蒋介石认为东北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国民党的命运就在东北。为了抢占东北,他在7月间派宋子文到莫斯科与苏联政府商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在8月14日正式签订。为稳妥起见,把国民党政府的“行政人员空运到东北”和“建立军队”等都写进条文。这样,蒋介石满以为东北已经到手,喜不自禁。可是,由于国民党内部“僧多粥少,争食者众”,都想到东北吃一口“肥肉”,互相勾心斗角也很难办,又加上国民党的大部队还远在云南、越南,调往东北也需要一些时间,于是他一面与应邀来重庆的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举行“和平谈判”,磨蹭时间,一面与美国勾结,由美国出动飞机、军舰帮助运输部队。

9月底,美蒋已完成准备,开始从海上、空中、陆路向冀东地区集结武装,向山海关靠近。10月,与山海关相距15公里的秦皇岛港简直成了一座军港。10月2日,美国海军陆战队18000人首先登陆,11日美军舰艇运载的国民党十三军在此登陆,接着又来了五十二军。10月中句,国民党的九十二、九十四两个军,又抢占了唐山至秦皇岛的铁路沿线,逼向山海关。国民党数万大军云集秦皇岛。一场争夺山海关的大战在即!

针对国民党军队欲夺取东北的态势,中共中央及早做了一系列的部署。一面调集10万大军迅速进入东北;一面布防部队控制军事要点,以掩护大军东进。中央军委指示在山东的罗荣桓、黎玉:“以一个师出冀东,应立即出动……愈快愈好。”之后,接连给东进有关部队发出指示,令其急速前进。中共中央发电报给李运昌,指示他“要以作战为中心,坚决歼灭北进之敌。”

李运昌此时正坐镇锦州,安排南方来的部队和地方干部,分配车辆、整编部队,指挥作战,忙得一天到晚没有空,一连几天几夜都没休息,接到电报,深感形势的严峻。他立即给中央回电建议,让他在彭真、林彪指挥下,统一指挥山海关、锦州地区的一切军队与地方工作,并建议请入关的黄克诚部和山东七师杨国夫部兼程东进增援山海关。中央马上回电表示同意,保卫山海关的计划得到了中央的重视。毛泽东于10月11日从重庆谈判回到延安后,就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东北,十分关注山海关、锦州防务。

在李运昌的指挥下,开始实施山海关保卫战略计划。针对美军公开武装干涉中国内政、帮蒋介石打内战的阴谋,八路军先是派代表到秦皇岛直接向美军交涉。但骄横的美军不但不接见代表,而且还将他们加以拘押,后经据理力争,美方被迫将代表释放。美军还蛮横地说:美军“将以海陆空军和飞机大炮,来对付八路军!”

10月25日,驻秦皇岛的美军乘坐吉普车,车前头插着美国星条旗,后边紧跟着几辆满载全副武装的蒋匪军的卡车,明目张胆地朝着山海关疾驰而来。这是蒋匪军想借美军“盟军”的幌子,采取“不战而取”的办法夺取山海关。但被十九旅四十七团开火打退,美军吉普车被打翻,5名美军全部被抓,还活捉了一名蒋军军官。这些美军俘虏,吓得低头求饶,并承认了他们助国民党打内战的罪行。当晚,十九旅旅长张鹤鸣用电话向李运昌报告了这一情况。李运昌听后命令:向驻秦皇岛美军提出书面抗议,连同被俘美军一齐送到秦皇岛!十九旅都照办了。从此,美军再也不敢赤膊上阵帮助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公开向山海关进攻了。

此时,国民党军队已有两个军6万人,加上在地方收编的日伪军1万多人,共计7万余人驻在秦皇岛,还在不断增兵,形势日趋紧张。正在这时,从山东方面来到山海关的林彪,听了十九旅旅长张鹤鸣的敌情报告,他没有表态而且还把山东七师的先头部队调到东北,自己也走了。十九旅指战员在李运昌司令员电话指示鼓励下,鼓起勇气,面对强大的来犯之敌,同仇敌忾坚守古城。

10月25日这天,国民党军队开始向山海关展开进攻,守城部队奉命进行还击,拉开了山海关保卫战的帷幕。十九旅指战员,以大无畏精神,英勇顽强地抵御敌三个整师的兵力和炮火的疯狂进攻,狠狠地打击了敌人。11月3日下午,山东七师二十一旅3个团6000人,在师长杨国夫的率领下,来到山海关,与十九旅指战员胜利会师,共同守卫山海关。

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一直密切关注着山海关的局势,11月8日,由毛泽东亲自拟稿的中央军委给李运昌和沙克的电报指出:“山海关区域的作战须尽量坚持,时间越长越好。掩护我主力黄克诚、梁兴初部队到达锦州……”李运昌坚持执行中央的指示,亲自指挥山海关前线部队作战。

山海关保卫战是一次空前激烈的战斗。敌人不仅从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又完全是美国现代化装备,守卫山海关的八路军的装备除四十七团较好以外,全是从解放区带来的旧式枪支,装备不足,又加上天气寒冷,战士们没有换上棉衣,困难很大。但他们有强大的政治优势,有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两支部队在杨国夫、张鹤鸣的指挥下,与数倍于我的敌军连续展开奋力拼搏。首山、九门口、角山、狼山、朝阳山、长山……各个阵地硝烟弥漫,敌人出动飞机狂轰滥炸,用各种大炮轮番轰击,一次次发起强攻。指战员们顽强抵抗,浴血奋战。

四十六团防守的石河东岸首山,是敌人争夺的重要战场。11月5日,敌十三军从拂晓开始,炮轰到午前10时,摧毁了所有的防御工事,其八十九师发动成团兵力进攻。打到下午2点,攻占了山上的二郎庙。四十六团二营营长杨国庆及指导员高佐民,副连长马景林等英勇牺牲。另一股敌人,从北面绕过首山,偷袭了角山西北第二大山,配合二郎庙的敌人,夹击首山等阵地,打得四十六团战士站不住脚,也撤不下来。甚至连山海关前线指挥所,也在敌人射程之内,受到威胁。假如首山失守,山海关前线整个阵地就将不保。此时,十九旅旅长张鹤鸣,指挥四十七团三个连和十团二个连,乘敌立足未稳,迅速攻打二郎庙,冒着弹雨,冲入敌群,和敌人展开白刃战。四十六团团长龙水文、政委赵平,也组织队伍反击。敌一个团长被击毙,余部顺二郎庙西侧逃跑,慌不择路,跑到山边,前进无路,纷纷跳下如同刀削斧砍的石河“羊鼻子汀”,多数被淹死在里面。

国民党军原以为一举可以战胜,没料遭到顽强抵抗,被迫改由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亲自指挥。杜聿明采取迂回包围战术,派部队越过城子峪口,包抄山海关。在此种不利形势下,燕鲁子弟兵才奉命撤出了阵地。为了掩护主力的撤出,山东十九团一排,留在角山西南朝阳山,掩护部队撤退。16日上午11点,企图枪夺阵地的敌人蜂拥而上,火力十分凶猛。守军战士利用优势山形、地势、掩体工事,居高临下,沉着应战。待敌人离他们很近时,随着一声喊“打!”把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砸向敌群,成片的敌人倒在下边,打得敌人胆战心惊。战士们的手榴弹掷完了,子弹也打光了,就用石头砸。敌人狂喊着“八路军投降!”“抓活的!”英勇的战士用喊“杀”声回答敌人,冲入敌群,展开白刃格斗。刺刀扎弯了,抡起枪杆打;枪杆打折了,揪住敌人搏斗,有的抱住敌人滚下山去,有的被几个敌人围住,拉响最后一个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一位17岁的小战士,喊着“八路军万岁!”纵身跳下山崖壮烈牺牲。一直战斗到16日过午,我100多位英雄战士的鲜血洒在了雄关之下。

山海关保卫战,八路军先后共毙伤蒋军千余人,由于没有增援,自己也伤亡1100多人。但保卫战打了22天,对于迟滞敌人进攻东北和掩护八路军大部队及时进入东北起了巨大作用。在战斗期间,中央从各老区调入东北的2万干部和10万军队均已从长城各口进入东北,为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