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 | 秦皇岛市总工会 “最美家庭”故事汇第3期

发布人: 发布科室: 发布时间:2021-07-07

传播“最美家庭”故事,弘扬时代良好家风。第3期《最美家庭故事汇》推出秦皇岛电大吴迪和秦皇岛供电公司马媛 2个“最美家庭”故事。


01

NEWS

一起成长——

秦皇岛电大“最美家庭”

您向往的婚姻和家庭是什么样的呢?年将不惑的我,再听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似乎已经没有了少年时的憧憬,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感慨和反思。


webwxgetmsgimg1.jpg


发芽。相识于青葱岁月,同一所高中,大学同一座城市,同样回到家乡。2007年结婚,2009年女儿出生,2013年儿子也来到我们身边,按部就班的生活,原本会如潮汐一样保持它的模样。可生活从来不是平静的泉水,2015年底,孩子爸爸考上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遴选公务员,权衡利弊下,全家决定支持他的理想——去北京。

分别。两地分居的生活远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尽管有父母的帮衬,一人带俩娃的生活还是给了我不少的压力。一面是紧张的校办工作,一面是鸡飞狗跳的家长里短。原本计划每周都能返家的人,也常常因为加班难以实现,记得儿子那时候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想爸爸了。坚持了两年的分居生活后,孩子爸爸被派遣到英国伦敦办事处工作,尽管千山万水、言语不通,面临着在最黄金时期工作停滞的风险,但是为了更多的团聚,一家人决定按下暂停键,一起奔赴伦敦,探索新世界的浪潮。

重聚。难得的相聚,是在千里之外。一家人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起初都有些摸不着头脑。找房子、申请学校、办理交通卡电话卡银行卡、交水电费、办宽带……桩桩件件,我们就像四个懵懂的孩子,一项一项从头学起来。好在一家人在一起,各自学习着新知识、适应着新生活,笑容也映着海德公园的太阳、伴着教堂叮叮当当的钟声和鸟儿一起飞上了维多利亚式的屋顶。当孩子们适应了异国的饭菜、学校、街道,当我们开着车在英国的乡村游玩,当我们走进商场饭店不再羞怯得不敢开口,浓浓的乡愁又涌上心头。而在收到了归国的文书,海外的生活又成了一种流浪。孩子们依依不舍告别了熟悉的老师和同学,爸爸告别了每天搭乘的地铁,而我告别了一日三餐的厨房和每天走过的街道。接下来的日子,是回归,却也是再一次的分别。


webwxgetmsgimg2.jpg


 分离。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就好像从梦境落到了现实里。短暂的修整后,四个人各归各位,三个在秦,一个在京,继续奔波。大女儿年龄稍长,又读过国内的一、二年级,在同学和老师的呵护中很快适应了学校的节奏;小儿子似乎没有那么幸运,尽管才一年级,却很难跟上国内教学的步伐,尽管没有抱怨得跟着学,还是因为压力大,发热惊厥进了医院,一番修整后重整旗鼓,努力追赶。看着她们俩背上沉甸甸的书包,不免有些心疼。可日子还要继续,回到工作岗位的我们俩,都适应了几天,就淹没在各自的日程表中。家乡的味道熟悉而又亲切,而家乡也意味着再一次的分离。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让本就断断续续的团聚,变成超过了半年的分隔两地。爸爸用繁忙的工作堆砌对家的思念,而我不得不打起300%的精神,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全年无休地锻炼自己在爸爸和妈妈的两个角色中来回切换。

期盼。日子可以不易,但不可以不美。当小儿子拿起碗筷哼着歌耍起来的时候,当女儿拎着沉甸甸的购物袋走在前面,我由衷地高兴,她们真的长大了,好像就在一瞬间,变成了大人的模样。爸爸在工作的转换中不断发现自己的短板,不断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而我也默默定下小目标,努力让“忙碌”变得更有意义。我们也许并没有扫天下的宏愿,但一屋之人共同的目标就是一起成长,把每个人的罗盘调整到同一个方向,为每个人的前进相互助力,无论身在何方,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珍惜每次相聚的时光。如橡树与木棉,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若求因果,时间会给你答案。我们只是千千万万家庭中,极普通的一个。也曾在寒风中带着两个孩子,突然感到慌张;也曾在夜里,无数次的确认门窗;也曾想放弃自己的工作,干脆蜗居首都,从头再来……可生活需要营养,人需要成长,家也一样。坚持不下去的日子里,有家人、有朋友在身边加油鼓劲。但终究需要用自己的根去汲取养分,这养分是什么?我想那就是对未来的期盼吧。愿我们都能在自己选择的路上,面带笑容,踏步前进。你是我的家人,有你的地方,就是家。


webwxgetmsgimg3.jpg


02

NEWS

她的品格 家的品格

——秦皇岛供电公司“最美家庭”


webwxgetmsgimg4.jpg


积善之家有余庆,家风其弘传万世

国人推崇:欲治其过者,先齐其家。所谓家,首先是现实存在的家,父母长辈打造了我们避风的港湾、落叶的归宿,生发着无尽的爱和温暖;其次,是由精神构筑的家,亲人们的所作所为深深地影响、震撼着你,形成了你昂扬向上的三观,笑看世间乐事抑或苦难。而家风,也在潜移默化中凝聚,并且传承下来。家国同源,若每个人都能维护、传承好的家风,则人间万象泰和。

收到姥姥脑出血、等待手术的通知后,我很慌乱。去医院看望她,她头上开了三个孔以便排出淤血,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瘫痪在床。她罩上氧气罩,隔段时间就要吸一次痰,每次都在痛苦中挣扎。幸运的是,子女轮番照顾,远在东北的侄子似有心灵感应般问候她的近况,闻讯前来帮忙。在姥姥的病榻前,回忆她这一生走过的峥嵘岁月,我陷入了沉思。

血浓于水·博爱无价

早年间,姥姥的哥哥在东北生活困顿。除了照顾几个子女长大,姥姥和姥爷还承担着赡养双方父母的重任,物资并不充足。但姥姥勤俭节约、省出口粮,时不时通过铁路运输向哥哥邮寄米面,保障他们一家老小供给。上了岁数以后,感恩的侄子每年都来看望她,没有因为距离遥远而淡漠了亲情。

年轻时,姥姥含辛茹苦地为老人养老送终,年老时,姥爷的兄嫂跳出来争财产,对姥姥横加指责。姥姥从不提及这段往事,她一辈子都是在妥协忍让,姥爷总是为姥姥抱不平。大概是由于恪守孝道、注重亲情之人往往问心无愧,认为没有什么可辩解之处。对家人,姥姥尽心守候呵护,对陌生人,姥姥也具有博爱之心。

我那时可能3岁左右,全剩断片的回忆。一个寒风呼啸的冬日晌午,我坐在饭桌旁等待开饭,姥姥在厨房忙碌,姥爷还没回来。突然传来敲门声,姥姥看看猫眼,开门了,低声和那个人交谈了几句,让他进屋。原来是个不速之客——一位乞讨老人——不知何故流落至此。他就坐在我旁边,一身臃肿的灰衣服脏兮兮的。我感到很害怕。姥姥竟然给他蒸了一碗鸡蛋糕,我忐忑地吃完了一顿饭。临走前,姥姥给他装了几个馒头。过了这么多年,我问姥姥,你还记得这事吗?她说,不记得了。

 行善这种行为,真的很奇妙。有的人做了一点点好事,就要宣传的铺天盖地、广而告之,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有的人却低调处理,甚至不放在心上,时间一长连自己都忘了,好像这已经形成了习惯,一切发自内心。他们无意间积累了善行,也最终将收获别人的善举。

 一直以来,受姥姥的感召,家人们相亲相爱、彼此理解。这些年,我还经常在“水滴筹”等平台上慷慨解囊、捐助有困难的人,在工作中团结关爱同事,主动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积极以各种方式回馈社会。我相信一句话:但做好事,莫求回报。


webwxgetmsgimg5.jpg


人生逆旅·乘风破浪

名嘴倪萍的姥姥告诉倪萍:自己不倒,推也推不倒;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来。我的姥姥是一个沉默寡言、只知埋头苦干的人,她从不高谈阔论抒发人生感悟,因此我很难像倪萍那样整理出令人隽永、激励无数读者的《姥姥语录》。但姥姥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家人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勇于拼搏、永不言弃。

姥姥退休前担任副厂长和车间主任,管理二百多个人,每日早来晚走,几十道工序了熟于心。她一个人带着工作任务出差,走过了内蒙古、天津等许多地方。她连续多年获得秦皇岛市劳动模范称号,在山海关区运动会上发言。荣誉和掌声的背后,是异常辛苦的付出,努力平衡家庭和事业的跷跷板。她是我一生的榜样。

姥姥的人生并不顺遂,在历史的浪潮中,遭受了跌宕起伏的变迁,从养尊处优的资本家小姐到新时代自食其力的职业女性,她的家人也如蒲公英般散落天涯了。人生如逆旅般,我们应该勇于赴险、披荆斩棘,把爱国的赤子之情和崇高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和家庭生活中。

我母亲留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她将近四十岁时,因为工作需要,必须在短短两周时间内掌握五笔输入法。那时她的记忆力远不如年轻时了,但仍然咬牙坚持下来,挑灯自学、刻苦练习,终于成功通过了考核,保障了后续工作的进行。母亲用行动告诉我,努力奔赴目标,终将收获美好。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

 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就赶上了秦皇岛供电公司组织的营销专业普调考。在为期四个月的集训开始前,我问姥姥我要不要继续,她鼓励我坚持下去。最后,我不断晋级,成为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营销专业的种子选手,和同事们一起,在国家电网公司供电服务竞赛中取得了佳绩。再后来,我离开了营销工作,从事电网规划工作。专业转换跨度大,我从零开始学习,一点一滴提升技术水平,和同事们为秦皇岛地区电网发展建设认真谋划、殚精竭虑,又取得了一些小成绩。未来,我希望自己能像姥姥一样,不失信仰,不丢使命,做一个技术全面又过硬的人,做一个为国家做贡献、受人敬仰的劳动模范,以青衿之志,履践致远。

看尽人间繁华,三千浮生若水。姥姥的事迹表明,女性的坚韧和强大,不仅仅是挑战更高更强,反而许多时候,当恩怨荣辱掠过,她依旧能云淡风轻、心平气和地面对人生。

女人是一个家庭的根基。虽然姥姥很少说教,但她的精神却融入了家族的血液中,成为了一个家庭的品格——家风。家风是一个人修身成人的开始,也是我们活着的精神路标和支柱。人行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股来自家的底气,将会伴随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webwxgetmsgimg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