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 发布科室: 发布时间:2021-06-30
将军山之役纪念碑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东关乡七家田社区将军山东麓的杨梅坡,碑身方正,通高16米,碑身为钢筋水泥结构,正面用大理石镶嵌,阴刻填金萧克将军手书“将军山之役纪念碑”及其署名,碑座为石料砌成的边长3.5米的立方体。大方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7月1日建成。
1936年1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二、红六军团为了有效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在贺龙、萧克、任弼时、关向应、王震、甘泗淇等同志领导下,在湖南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后,突击西进贵州,开始了创建黔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实践活动。红二、红六军团2月6日进入大定(今大方),2月7日在任弼时等同志主持下,在大方文星街福音堂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领导黔西、大定、毕节人民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2月18日,红18师在大定南部的红河、沙坝一带阻击敌军。敌军突破红18师防线,红18师一部撤向毕节,一部撤到大定北部的将军山。随后,红17师也到达大定。
将军山位于大定城西北,距离县城10多里,数十个山峰巍峨绵亘,由南向北排列成一道天然屏障。将军山主峰位于群峰中部,海拔1900米。将军山是大定通往毕节的一道天然门户。将军山下的七家田,是一片开阔的丘陵地,四围群山环抱,山上松林密布,是伏击敌人的好地方。红17师师长刘转连迅速布置了兵力:红49团埋伏于将军山东面一带的山头上,红50团埋伏于七家田北面的松林坡上,红51团埋伏于公路东侧的杨梅坡上,形成一个巨型口袋,等待敌人钻进来。红18师一部作为预备队。敌军从大定北门大摇大摆地向将军山开来。萧克随即指挥部队做好战斗准备。十点左右,敌军全部进入伏击圈。红50团处于敌军正面,首先向敌军开火,红51团迅速截断敌人后路。当红军包围圈逐步缩小时,一部分敌军向红军士兵投降,大部分敌军被俘虏。整个战斗仅一个半小时,缴获步枪300余支,轻重机枪9挺,击毙敌军100多人,俘虏300多人。
将军山战斗的胜利,重挫了敌人的锐气。萧克同志评价这次战斗说:“将军山战斗的胜利,制止了敌人的急追。我军控制将军山,形成了在毕节、大定地区开展游击根据地活动的东面屏障。”将军山伏击战大获全胜之后,红17师便在将军山一带的大小山头上构筑工事,据险阻击敌人,在将军山附近进行了大小十余次战斗,统称为“将军山战役”,成为敌人进犯毕节不可逾越的鸿沟。
1984年1月7日,萧克将军重返将军山时,应大方县委的请求,挥毫具名题“将军山之役纪念碑”8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大方县人民政府立即筹建纪念碑,并于1985年建成。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