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展播:铁路救国会在秦皇岛开展抗日活动

发布人: 发布科室: 发布时间:2021-06-30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即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同胞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侵略者。1937年9月25日,在中共河北省委领导下,成立了以李运昌为主任委员的“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冀东分会”。接着,在冀东有党组织的各县也相继成立了分会,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与此同时,党在冀东各地秘密组织成立了群众团体“救国会”,推动抗日斗争的深入发展。一个由中共北宁铁委直接领导的“北宁铁路抗日救国会”(简称铁救会),此时在天津应运而生。这个组织一经成立,便在北宁线上各重要车站积极活动。秦皇岛地区铁路职工的抗日救国斗争,从此开始有组织地广泛开展起来。

当时,秦皇岛地区有山海关、秦皇岛、昌黎等车站,其中山海关站是日本侵略军的重要运输站。早在1936年8月,中共北宁铁委书记杨士英(杨大章),曾以天津列车段行李员的公开身份来到山海关,同在北宁铁路车僮训练所的同学李佩森取得联系,经过谈心叙旧,分析革命形势,启发政治觉悟,在车站行李房发展李佩森、傅广路两人为抗日活动骨干,使其成为秦皇岛地区最早的铁救会会员。1938年5月4日,铁委派铁救会委员、共产党员马钧到山海关机务段开展工作,又发展薛良为会员。到1943年初,经其他同志培养和会员介绍,又在山海关工场(1945年改称山海关桥梁厂)、列车段、扶轮小学和秦皇岛机务段等处,陆续发展李嘉祥、李长庚、常策民、钱凯元等15名工人入会。在列车段发展的会员身份除行李员外,还有技术员、管库员、火车司机等,为开展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些会员,先后分别在杨士英、马钧、赵治功、张瑞年等共产党员领导下,分成几个小组秘密开展工作。

按照党组织的指示,铁救会成员的任务,是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政策,揭露敌人的阴谋,提高群众的反日爱国认识,在此基础上稳步发展会员,搜集敌伪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报,为冀东根据地建设提供帮助。

为提高铁救会成员的政治觉悟,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铁委工作人员经常来山海关、秦皇岛秘密召开会议,传达上级指示,通报解放区广大军民反抗日本侵略者、八路军打击日寇的捷报,报告国统区和国民党军、政机关中爱国志士反蒋抗日的活动,研究部署发展组织和提出新的工作任务。还组织会员学习《华北》《铁球》等党的刊物,听取会员的汇报,检查指导工作,进而把党的抗日主张及时贯彻到铁路职工中去。

在对外宣传上,党的工作人员和铁救会会员,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条件,广泛散发党的宣传品,有时直接散发给旅客,有时用信件寄往学校,有时贴到街心。“在华日本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晋察冀分会”印制的日文《告日本士兵书》,曾被会员贴到日本兵营附近。在帮助八路军、游击队抗战方面,参加铁救会的铁路工人,利用铁路设备和自己的合法身份,把急需的军用物资混装在平西、平北和冀东根据地沿途的货车上,运到唐山、古冶等车站,然后转送到游击区。在搜集敌人情报方面,铁委工作人员杨士英、赵治功、张瑞年等,利用列车行李员身份,负责到山海关车站与李佩森联系,收取情报。李佩森是山海关车站行李员,在军车进站时戒备森严的情况下,也能以铁路工人身份做掩护,暗中搜集军列运输情况,记录列车数字、武器弹药数量等。随着日军的大举入侵,经济掠夺也日益猖獗,对被运走的开滦煤炭、宣化矿石、长芦盐等重要战略物资,会员们也都记录下来,通过铁委工作人员汇总上报。山海关机务段铁救会小组还秘密绘制出山海关全城形势草图,图中标明了进出山海关的大小通道、日本关东军驻地、警宪机关和日本首脑及关键人物住所等,以及机务道岔全图和工厂机器安装、石河给水所(火车上水的水源地)位置图等,通过秘密手段送交党的有关部门,为冀东抗战提供重要的军事资料。

到1943年10月,铁救会作为党领导的一个外围群众组织,在山海关、秦皇岛一带活动了6年多,做了大量的抗日救国工作。后来,一些会员因工作需要陆续转移到革命根据地,留下的会员与组织中断了联系。但是,由于这些会员经过党的培养,虽与上级失去联系,仍然自觉地从事一些抗日活动。在抗战胜利、山海关光复时,大部分会员参加了革命工作,成为党和政府的地方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