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 发布科室: 发布时间:2021-06-23
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出台,表明了我党惩治腐败的决心坚定不移。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不善、监督缺位、暗箱操作等原因,“三公”经费 ( 即: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因公出国出境经费 ) 数额庞大,增长过快,铺张浪费严重,一直是腐败问题的易发多发区,而诸多大案要案证明,“三公”经费腐败是官员慢慢走向贪腐堕落的第一步。审计作为经济监督部门,“三公”经费成了审计监督的重点,从近期开展的审计和审计调查、专项检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单位能较好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规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管理和出差出行及报销手续,公款吃喝、铺张浪费之风基本杜绝,“三公”经费明显下降。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三公”经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公务接待方面。一是费用归集不准确,报销手续不完整。表现为接待费未严格按科目归类,将其化解到会议费、差旅费、业务费和其他费用等科目中列支;报支接待费未附正式发票、公务接待审批单、结算清单;发票未注明经手人、证明人,公务接待审批单未注明接待对象、人数、接待标准和陪同人数;一次用餐分列开具发票、存在连号发票不同批次报销、同一报销凭证中出现不同餐馆、报销发票不同等现象。二是接待费用支出数额偏高,部分支出不符合规定。表现为接待费用列支数额较大,接待费用支出仍然存在列支禁止公款购买的高档烟酒、礼品、土特产、花卉、水果等项目。三是铺张浪费、超标准接待、异地接待现象较为突出。表现为公务接待费用开支随意性大,有异地接待、消费,接待档次高,费用不断增加,存在超标准现象。四是个别接待费支出的真实性难以确定。表现为虚报接待单位、用餐人数和次数。有内部食堂的单位,存在以内部收据、代开发票入账情况;礼品、土特产、烟酒茶等消费性支出金额较高,发票只简单填写商品名及金额,无明细数量、单价等。五是转移单位列支。表现为将本应在本单位财务账列支的接待费用直接转移到下属单位、二级机构或者下属企业账户列支。
(二)公务车辆管理方面。一是执行管理制度不到位。表现为公务车辆没有严格执行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及建立健全派车用车等管理制度,车辆运行费用包括维护保养和修理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燃料费等居高不下,车辆年均费用偏高。二是执行配置数量、标准不到位。表现为按领导职数配车,导致配置数远远大于编制数,为规避超编制购车行为,将车辆所有权转移至所属二级单位和企业;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车辆购置发票按政策购买低配车,超过规定部分通过改装、增加配置或装饰装修等变通方式列支费用。三是报支手续不够齐全。表现为车辆维修费报支时没有附机动车维修审批单、维修明细结算清单和维修费发票,车辆燃料费报支没有附车辆损耗油耗记录等。
(三)公款旅游方面。错误将外出学习、考察演变为一些单位的一种福利待遇。个别职能部门,基本上每年都会安排干部以学习、培训、会议、考察等名义,进行出差、旅游,而实际并无学习、培训内容、也无明确的会议、考察任务,有的甚至打着到国外“学习取经”的旗号,变法子到相关国家游玩。个别经费相对紧张、职能相对较弱的单位领导和干部,也会采取分期分批组织基层单位外出培训、外出开会名义轮流出游等形式进行的公款旅游活动。
二、存在“三公”经费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公职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官本位思想严重,仍然存在特权的思想,对公务消费的认识不够,认为公家的钱只要不装进自己的腰包,吃点、喝点不是什么问题,坐好车是单位和个人地位的象征,淡化了宗旨意识,脱离了人民群众。上级领导对于单位形成的错误“惯例”或者出现的问题,没有大胆及时进行制止、整改,导致“三公”经费逐年增加。
(二)社会监督不到位。“三公”经费最大的问题是不公开、不透明,社会监督缺位。各单位虽均有严格的内控制度,但普遍存在贯彻不力、执行不严,缺乏有效监督。公务开支随意性仍然较大,加之“三公”消费决策权在单位和部门的领导者手中,又是主要消费者,决定了监督的缺位和弱化,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不能起到应有的制约作用。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缺乏行政成本观念,没有降低行政成本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三)部门安排细化不够。部分单位对财政预算的公用经费、人员经费和专项经费指标的细化不够。造成“三公支出”的费用有点隐藏在“其他行政经费支出”等宽泛科目当中,加之之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既有预算内资金,又有预算外资金,这样更进一步导致公务支出超出预算,使“三公”经费增加。另外预算编制的支出标准体系仍不完善,标准偏低、长期未修订,脱离实际。如公务接待费用,现行列支标准是财政部 1998 年制定,要求不得超过当年单位预算中公务费的 2% 。因此,“三公”经费有转移到其他项目的可能,“三公”经费的空间和灵活性比较大。